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2日电(记者丁铭、邓华)眼看就要春耕了,可内蒙古自治区西辽河流域的许多农家依然存了许多玉米。莫非是这儿的农人惜售吗?不是,是他们把曩昔会集冬春两季卖粮改为全年卖粮了。
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内蒙古通辽市农业局副局长张连宇为记者揭晓了答案。本来,通辽市近年来依托丰厚的玉米资源,加快了畜牧养殖和玉米加工业开展,使农人所产玉米有了安稳的出售运营途径,因而农人们不再急于售粮,而是加工公司何时需求他们就何时卖。
坐落西辽河流域的通辽市地处“国际黄金玉米带”,近年来玉米培育栽培面积在1500万亩左右,是国家重要的玉米商品粮基地。2010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1582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3%,粮食产值75.5亿公斤,坐落内蒙古榜首位,占自治区粮食总产值四分之一以上。
曩昔,因为玉米产值高,“卖粮难”一向困扰着当地农人。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通辽市从抓农业便是单纯抓粮食出产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工业化运营思想从头为农业定位,将“黄金玉米带”做强成“榜首工业带”,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一些经济界人士将其命名为“玉米树型经济”。
何为“玉米树型经济”?通辽人对其解说浅显而形象:根深叶茂的“玉米经济树”,根深深扎在通辽市的“铁杆庄稼”玉米上,经过加工环节,长出一个个枝干,每个枝干上再长出枝杈,每个枝杈上再长出叶片,伴随着玉米化工工业链的拉长,整个工业就如同一棵生气勃勃的“经济树”。
谈起“玉米树型经济”,张连宇忍不住精神焕发。他说:“玉米是通辽最丰厚的资源,开展畜牧养殖和玉米化工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现在,全市以玉米和秸秆为质料,开展起牛羊、禽类养殖业,出产出近百种玉米加工产品。”
现在,通辽市以玉米为根的“经济树”集聚了玉米加工转化企业170多家,形成了年出产98万吨淀粉、25万吨味精、36万吨酒精、6万吨谷氨酸、1万吨玉米溶剂的才能,年可加工转化玉米330万吨。
与此同时,全市依托丰厚的玉米资源,年加工饲料120万吨,转化玉米84万吨,为畜牧业开展供给了丰厚的“口粮”。据统计,全市2010年牧业年家畜存栏达1541万头只,禽类养殖量达5000万只,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已达6000多处。
“可以说,通辽市将‘黄金玉米带’做强成‘榜首工业带’,既拉长了榜首工业的工业链,又完成了农人的种粮效益,确保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而工业链越长,产品越精,分支越多,‘玉米经济树’就越旺盛,全市榜首工业的实力也就越强壮。”张连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