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大豆“套种”玉米扩种底气哪里来
日期:2023-09-14 作者: 企业风采

  6月14日,在邹平市青阳镇钟家村农田中,高级农艺师孔令东(左)指导种粮大户做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赵守达摄

  夏种一粒籽,秋收万担粮。眼下,随着小麦收获结束,各地夏种工作已经大规模展开。去年,山东启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第一季”。今年,任务进入“第二季”,相关工作开展得如何?其中还有哪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近日,记者在全省部分地区田间行走,尝试寻找个中答案。

  6月3日,在滕州市西岗镇温堂村的农田里,两台播种机正在穿梭作业,播种大豆、玉米。51岁的种植户宋致帅说,今年是他第二次参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去年种了228亩,今年增加到400亩,这种模式还是有账算的!”

  与去年一样,今年各县市区复合种植的目标仍然是层层分解的“硬任务”。去年,为了说服农户扩种,不少基层干部没少走村串巷进行发动。今年,面对比去年更为繁重的扩种任务,不少基层干部却表示“不紧张”。这与种植户们的态度变化有关。

  “我主动提出来扩种。”滕州市西岗镇高庙村村民王栋东说,去年他种了50亩,今年一下子增加到150亩。早在5月,西岗镇的不少种植户就主动上报扩种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今年全镇比去年多了355亩,户数也多出8户。

  “能赚钱,老百姓才愿意种。”邹平市焦桥镇后大城村种植大户夏玉富说,去年他套种了347亩,不含补贴,亩均增加收入500元。因此,今年他主动扩种了33亩。

  高密市大牟家镇丰俊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风俊去年种了200亩。“去年天气条件不太好,6月底下大雨,大豆苗出得不好,影响了大豆产量,亩产只有300斤,正常的线斤没问题。玉米长势起初还可以,但8月底那场雨,该追肥时没追上,结果好的地块亩产1200斤,差的只有900斤,常规年份能达到1300—1400斤。”他认为,复合种植的含“金”量只多不少。所以,今年他准备扩种到500亩。

  全省层面上,据农情调度和400个复合种植主体调查数据分析,去年全省种植情况好的地块约占14.8%,基本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目标;一般水平的地块约占76.5%,玉米减产10%、100斤左右,大豆亩产约200斤。 按去年玉米、大豆市场价格计算,扣除增加的成本,加上各级财政补贴,亩均增收400元—600元。总的来看,只要掌握复合种植技术要点,田管措施落实到位,复合种植还是“有账可算”。

  政策好,这是不少种植户反复提及的另一个理由。他们口中的政策,就是200元/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济南、东营、德州、聊城等市还出台100元/亩的叠加补贴政策,市内补贴标准达到300元/亩。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核心是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根据去年省里的技术指导意见,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2:4(2行玉米与4行大豆,下同)、3:4、3:6等模式,但实际上,山东大地犹如一个大型实验场,各地围绕适宜玉米大豆品种、适宜模式配比、适宜播种施肥方式、适宜苗后除草剂、适宜收获方式等,纷纷展开对比实验。

  去年,宋致帅的种植模式有3:5、4:5和2:4。“从实践看,2:4模式产量最高,两行玉米密植,通风、透光好,大豆产量也高。”因此,今年他把种植模式全部改成了2:4。

  王栋东去年的种植模式为3:6,今年改成了3:4,“一般的播种收,收获机都是3行的,选用这种模式更好找机器。”

  刘风俊总结的经验是,2:4、3:6两种模式产量较高,但2:4需要改装机械,而3:6可以利用现有机械作业,不用改造。为了找到更好的复合种植模式、选出更合适的复合种植品种,今年他准备种2:4、2:6、3:4、3:6等8个模式,玉米种矮丰968、登海688等20个品种,大豆也选了三四个品种。

  夏玉富和去年最大的不同,是把玉米单穴密植改成了一穴双株。去年玉米10厘米一穴一株,今年改成20厘米一穴两株。他听技术人员说,这样种的好处是抗倒伏、透风性也好,亩株数没减少,但产量有保证。

  和大多数种植户相比,高密市姜庄镇咸家社区山丰村村民王翠芬应该是带状复合种植的“先行者”,早在7年前,她就这样种地了。“唯一的不同,就是我原来种玉米时,株距是19厘米,没有现在这么密。”王翠芬说。

  实际上,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王翠芬选择的是种鲜食玉米。她选的品种株型紧凑、叶片小而窄,遮光、挡风情况比普通玉米偏轻,而且生长期只有80多天,收获后,大豆可以获得更充足的光照,通风情况也更好,收获期也因此能提前10天。“别小看这10天,它给我抢出了一茬蔬菜,还不耽误11月种小麦。”王翠芬说。

  “选择这种种植模式,细节一定要把握好,管理更要跟上。”王翠芬反复强调,“玉米、大豆要同时种,同时要加强管理,水肥必须跟上。”去年,她种的小麦亩产为1100斤,因为下大雨,没涝的好地块,大豆亩产为400斤,涝的地块只有100斤。

  采访中,农户普遍认为,2:4模式边行优势最明显,粮食产量最高,但因为没有合适的配套机械,只好改成其他模式。他们强烈建议,农机企业应研发多种型号的玉米大豆一体化播种、植保、收获专用机具,以提高作业效率。

  虽然市场上也出现了适用于复合种植的农机具,但农户反映,现有机器存在机型少、价格高等问题。以玉米播种机为例,为避免播行不直、接茬不准,复合玉米播种机上必须安装导航定位系统。“厂家来装一台就1万多元,即使有农机补贴,也不便宜。”采访中,农户连连感叹。

  针对这一问题,滕州市西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主管李玉浩建议,复合种植最好实行规模化。他认为,大户有能力和财力改造或买入适用于复合种植的农机具,而面积较小、没有自备农机的农户,只能购买社会化服务,成本就会增加,积极性自然会受影响。

  对于有的农户反映小麦秸秆影响机播质量的问题,滕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科副科长牛海燕说,新型大豆播种机很先进,不缺苗不断垄,而且还能在播种前把小麦秸秆清理出去,播下一趟时再将清理出去的秸秆覆盖到原来的地表上,不但不会影响大豆播种,还有利于保护墒情。

  加大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支持力度,集成、熟化稳产高产技术模式也是当务之急。“理论上讲,大豆和玉米水肥冲突不大,套种时如果管理得当,确实可以增加产量。但可能第一年种,对技术掌握不是很熟练,没让这种模式的优点都发挥出来。”王栋东去年种的大豆平均亩产只有270斤,但和他选择同样品种、同样种植模式的农户,大豆亩产却能达到300多斤。问题出在哪里?至今他百思不得其解。

  还有农户认为,解决除草难是提高复合种植积极性的关键。玉米、大豆分别属于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喷洒除草剂时,给玉米除杂草会误杀大豆植株,给大豆除杂草则会灭掉玉米植株。现在农户主要采用“封控结合”的除草技术,以苗前土壤封闭除草为主、苗后茎叶喷施除草剂为辅。但有农民提出,除草剂对墒情要求高,地块过干、过湿,封闭效果都不太好。出苗后再有草,只能人工除草或隔离喷施除草剂,人工成本增加较多。

  玉米大豆共用型除草剂虽然已上市,但农户对其接受度不高。有人表示以前没用过,不知效果怎么样,不敢大面积使用;有的感觉药效短,体验不佳;还有的想用,但因销售方式问题弃用。曾有经销商向宋致帅推销通用型除草剂套餐,除草剂加玉米、大豆种,套餐价为一亩地120元。“选用套餐,成本多出五六十元,看似不多,但面积大了,成本就太高了。”他算了一下,选用套餐他将多支出2万多元。

  “麦收前,我们举办专项培训班,让农户切实掌握种植技术,并积极争取调度合适机型前来作业,同时开展试验研究,进一步集成熟化复合种植技术,为实现增粮扩豆提供技术支撑。”大牟家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宋玉玲说。

  夏种一粒籽,秋收万担粮。眼下,随着小麦收获结束,各地夏种工作已经大规模展开。去年,山东启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第一季”。今年,任务进入“第二季”,相关工作开展得如何?其中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解决?近日,记者在全省部分地区田间行走,尝试寻找个中答案。

  6月3日,在滕州市西岗镇温堂村的农田里,两台播种机正在穿梭作业,播种大豆、玉米。51岁的种植户宋致帅说,今年是他第二次参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去年种了228亩,今年增加到400亩,这种模式还是有账算的!”

  与去年一样,今年各县市区复合种植的目标仍然是层层分解的“硬任务”。去年,为了说服农户扩种,不少基层干部没少走村串巷进行发动。今年,面对比去年更为繁重的扩种任务,不少基层干部却表示“不紧张”。这与种植户们的态度变化有关。

  “我主动提出来扩种。”滕州市西岗镇高庙村村民王栋东说,去年他种了50亩,今年一下子增加到150亩。早在5月,西岗镇的不少种植户就主动上报扩种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培养面积,今年全镇比去年多了355亩,户数也多出8户。

  “能赚钱,老百姓才愿意种。”邹平市焦桥镇后大城村种植大户夏玉富说,去年他套种了347亩,不含补贴,亩均增加收入500元。因此,今年他主动扩种了33亩。

  高密市大牟家镇丰俊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风俊去年种了200亩。“去年天气条件不太好,6月底下大雨,大豆苗出得不好,影响了大豆产量,亩产只有300斤,正常的线斤没问题。玉米长势起初还可以,但8月底那场雨,该追肥时没追上,结果好的地块亩产1200斤,差的只有900斤,常规年份能达到1300—1400斤。”他认为,复合种植的含“金”量只多不少。所以,今年他准备扩种到500亩。

  全省层面上,据农情调度和400个复合种植主体调查数据分析,去年全省种植情况好的地块约占14.8%,基本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目标;一般水平的地块约占76.5%,玉米减产10%、100斤左右,大豆亩产约200斤。 按去年玉米、大豆市场价格计算,扣除增加的成本,加上各级财政补贴,亩均增收400元—600元。总的来看,只要掌握复合种植技术要点,田管措施落实到位,复合种植还是“有账可算”。

  政策好,这是不少种植户反复提及的另一个理由。他们口中的政策,就是200元/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济南、东营、德州、聊城等市还出台100元/亩的叠加补贴政策,市内补贴标准达到300元/亩。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核心是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根据去年省里的技术指导意见,各地可根据真实的情况,选用2:4(2行玉米与4行大豆,下同)、3:4、3:6等模式,但实际上,山东大地犹如一个大型实验场,各地围绕适宜玉米大豆品种、适宜模式配比、适宜播种施肥方式、适宜苗后除草剂、适宜收获方式等,纷纷展开对比实验。

  去年,宋致帅的种植模式有3:5、4:5和2:4。“从实践看,2:4模式产量最高,两行玉米密植,通风、透光好,大豆产量也高。”因此,今年他把种植模式全部改成了2:4。

  王栋东去年的种植模式为3:6,今年改成了3:4,“一般的播种收,收获机都是3行的,选用这种模式更好找机器。”

  刘风俊总结的经验是,2:4、3:6两种模式产量较高,但2:4需要改装机械,而3:6可通过现有机械作业,不用改造。为了找到更好的复合种植模式、选出更合适的复合种植品种,今年他准备种2:4、2:6、3:4、3:6等8个模式,玉米种矮丰968、登海688等20个品种,大豆也选了三四个品种。

  夏玉富和去年最大的不同,是把玉米单穴密植改成了一穴双株。去年玉米10厘米一穴一株,今年改成20厘米一穴两株。他听技术人员说,这样种的好处是抗倒伏、透风性也好,亩株数没减少,但产量有保证。

  和大多数种植户相比,高密市姜庄镇咸家社区山丰村村民王翠芬应该是带状复合种植的“先行者”,早在7年前,她就这样种地了。“唯一的不同,就是我原来种玉米时,株距是19厘米,没有现在这么密。”王翠芬说。

  实际上,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王翠芬选择的是种鲜食玉米。她选的品种株型紧凑、叶片小而窄,遮光、挡风情况比普通玉米偏轻,而且生长期只有80多天,收获后,大豆能够得到更充足的光照,通风情况也更好,收获期也因此能提前10天。“别小看这10天,它给我抢出了一茬蔬菜,还不耽误11月种小麦。”王翠芬说。

  “选择这种种植模式,细节一定要把握好,管理更要跟上。”王翠芬反复强调,“玉米、大豆要同时种,同时要加强管理,水肥必须跟上。”去年,她种的小麦亩产为1100斤,因为下大雨,没涝的好地块,大豆亩产为400斤,涝的地块只有100斤。

  采访中,农户一致认为,2:4模式边行优势最明显,粮食产量最高,但因没有合适的配套机械,只好改成其他模式。他们强烈建议,农机企业应研发多种型号的玉米大豆一体化播种、植保、收获专用机具,以提高作业效率。

  虽然市场上也出现了适用于复合种植的农机具,但农户反映,现有机器存在机型少、价格高等问题。以玉米播种机为例,为避免播行不直、接茬不准,复合玉米播种机上一定得安装导航定位系统。“厂家来装一台就1万多元,即使有农机补贴,也不便宜。”采访中,农户连连感叹。

  针对这一问题,滕州市西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主管李玉浩建议,复合种植最好实行规模化。他认为,大户有能力和财力改造或买入适用于复合种植的农机具,而面积较小、没有自备农机的农户,只能购买社会化服务,成本就会增加,积极性自然会受影响。

  对于有的农户反映小麦秸秆影响机播质量的问题,滕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科副科长牛海燕说,新型大豆播种机很先进,不缺苗不断垄,而且还能在播种前把小麦秸秆清理出去,播下一趟时再将清理出去的秸秆覆盖到原来的地表上,不但不会影响大豆播种,还有利于保护墒情。

  加大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支持力度,集成、熟化稳产高产技术模式也是当务之急。“理论上讲,大豆和玉米水肥冲突不大,套种时如果管理得当,确实能增加产量。但可能第一年种,对技术掌握不是很熟练,没让这种模式的优点都发挥出来。”王栋东去年种的大豆平均亩产只有270斤,但和他选择同样品种、同样种植模式的农户,大豆亩产却能达到300多斤。问题出在哪里?至今他百思不得其解。

  还有农户认为,解决除草难是提高复合种植积极性的关键。玉米、大豆分别属于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喷洒除草剂时,给玉米除杂草会误杀大豆植株,给大豆除杂草则会灭掉玉米植株。现在农户主要是采用“封控结合”的除草技术,以苗前土壤封闭除草为主、苗后茎叶喷施除草剂为辅。但有农民提出,除草剂对墒情要求高,地块过干、过湿,封闭效果都不太好。出苗后再有草,只能人工除草或隔离喷施除草剂,人力成本增加较多。

  玉米大豆共用型除草剂虽然已上市,但农户对其接受度不高。有人说以前没用过,不知效果怎么样,不敢大面积使用;有的感觉药效短,体验不佳;还有的想用,但因销售方式问题弃用。曾有经销商向宋致帅推销通用型除草剂套餐,除草剂加玉米、大豆种,套餐价为一亩地120元。“选用套餐,成本多出五六十元,看似不多,但面积大了,成本就太高了。”他算了一下,选用套餐他将多支出2万多元。

  “麦收前,我们举办专项培训班,让农户切实掌握种植技术,并积极争取调度合适机型前来作业,同时开展试验研究,进一步集成熟化复合种植技术,为实现增粮扩豆提供技术支撑。”大牟家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宋玉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