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众多农产品的销售受到了不小影响,鲜食玉米产业却逆势上扬:如今全国种植培养面积突破2500万亩,年消费量750亿穗,能接受“一根玉米十几元”的消费群体逐步扩大有人惊呼鲜食玉米进入了“黄金时代”。
与此同时,鲜食玉米的种植成本还在不断上涨,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比较效益下降、高端品牌打造乏力、冷链运输不足、精深加工不足、大雾封航、未审先推等痛点难点。
日前,“海南好吃玉米”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本次论坛属于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的鲜食玉米系列配套活动,就鲜食玉米育种、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等全产业链各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研讨。
鲜食玉米堪称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快的农作物。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鲜食玉米消费量达750亿穗,人均年消费超50穗。全国鲜食玉米培养种植面积超2500万亩,其中糯玉米约1500万亩,甜玉米约600万亩,甜糯玉米约400万亩。
据《2022鲜食玉米消费趋势白皮书》,近三年来大约有6成消费者每月都会购买鲜食玉米,比疫情前频次增加很多。单根玉米价格在6~12元的人群占总消费人群的38%。
“驱使鲜食玉米如此快速地发展的答案只有一个,这是城乡居民对营养健康食物的追求,形成的消费市场力量的真实写照。”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指出。(详见陈萌山:鲜食玉米开启一场新的“早餐革命”!)
“鲜食玉米产业链充满活力,已成为全国众多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优选项目。”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指出,我国鲜食玉米种植几乎遍布全国,但能在冬季种植、春节上市的并不多,海南气候条件优越,有供应全国的生产优势。我国的鲜食玉米市场巨大,但高品质、有品牌的并不多,要积极打造“海南好吃玉米”品牌。
作为热带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拥有全国独树一帜的热带特色农业。近几年,东方、乐东等地大力发展鲜食玉米产业,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法军介绍,目前海南省鲜食玉米实际种植培养面积突破50万亩(含复种面积),已成为1至3月份月供应冬春季鲜食玉米的重要来源地,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
2022年以来,海南省启动农作物商业化育种试点项目,首批支持海南鲜食玉米重点企业海南绿川种苗公司,加强品种培育推广,探索建立海南农作物商业化育种机制,逐步提升本土种业企业竞争力。
“与全国鲜食玉米产业界在育种、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加深合作,真正让海南好吃玉米走进千家万户。”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邓贵明说。
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特色、功能型、营养型鲜食玉米,高叶酸、高维生素E、高叶黄素等品种受到广泛关注。
“甜玉米产业发展有三大趋势。” 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胡建广指出,甜玉米育种正由高产向优质及营养型转变,特色与水果型应用比例增加,专用加工型品种涌现。“好吃是鲜食玉米的本质,目前鲜食玉米品种的产量不错,但品质较落后,提高空间很大。”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丰富、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是改良鲜食玉米的重要遗传材料。胡建广建议在育种上开展温带和热带种质杂交、开展甜玉米种质和糯玉米种质杂交、利用大田玉米种质改良鲜食玉米品种。
“鲜食玉米品种关键要有五好。”海南省种子总站站长邱军指出,一是好种,田间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优良,产量高、抗性好、适种性广。二是好看,外观品相、果穗形状、色泽、籽粒性状符合大众审美。三是好吃,南北口味选择有差异,但真正好吃的会受到普遍欢迎。四是好运,要耐贮运,特别是鲜穗用。五是好加工,有优良的加工特性。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所长吕桂华表示,中国糯玉米、甜糯玉米的育种水平世界领先。单倍体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已在鲜食玉米育种上广泛应用,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技术将在未来对鲜食玉米产业产生巨大效用,尤其是在耐除草剂和特色产品开发上。
“特色功能性玉米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多元化品种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广适、高产、耐储运、口感好则是流通企业的基本要求。”湖北誉隆祥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全波表示。
南宁市桂福园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钢认为,我国糯玉米、甜糯玉米,甚至未来的甜玉米在育种技术层面上并不差,但面临种质资源狭窄,可供利用创制材料偏少的问题。“以往的育种更关注生产者需求,即高产、好种,但如今越来越重视美味、营养和健康,在这方面的材料创制需加强。”
海南鲜食玉米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育种能力不强,从事鲜食玉米育种研发的单位不多,未能形成集团效应。生产上的品种主要来自省外,类型单一,同质化严重,品质一般,低端产品居多,以销往农贸市场的“大路货”为主。适合夏季种植的甜玉米品种也较缺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海南适合冬春季鲜食玉米生产的地区,不仅要生产冬季瓜菜,还要承担南繁育种制种,耕地面积小,生产成本高,运出岛外的物流成本也大。“发展鲜食玉米必须走优质化、高端化、差异化路线,如高端优质玉米、营养强化玉米,持续打造海南冬季鲜食玉米的特有品牌,实现高附价收益。”邱军说。
我国鲜食玉米加工以糯玉米为主,全国约有500万亩糯玉米用于加工,以每亩3000穗计即150亿穗。甜玉米以做粒和走市场为主,加工量较小。甜糯玉米基本上全部用于流通。
目前西北、东北、华北多地均在大力投资鲜食玉米加工业。仅黑龙江绥化市加工产能在1000万穗以上的加工厂就有100多家。河北省万全县鲜食玉米培养种植面积超20万亩,加工厂达21家,规模最大的一家年加工能力在1.5亿穗以上。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有质量保证才能打开市场。速冻玉米要在加工环节下功夫,从玉米采收到进入冷库全程不超过两个小时。” 张家口市穗康鲜食玉米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向前表示,我国鲜食玉米加工量仍在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甜玉米鲜穗保鲜难,加工性能强。高端加工的增值空间大,如玉米汁、低能量饼干、冰淇淋和婴幼儿食品等,尤其适合作老年食品的加工开发。”胡建广表示。“好吃并不代表能够及时送达消费者手里,冷链运输、采收标准是困扰行业的难题。”宋钢认为。
“鲜食玉米的耐贮性较差,需冷链运输。但目前海南鲜食玉米仍以打冰外运为主,少有预冷装泡沫箱发运,建议在政府支持下在东方、乐东等地建设冷库。”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赫萍说。
邱军指出,海南鲜食玉米产业化水平总体偏低,种植技术不规范,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较低,主要以人工采收为主;季节性生产过剩,鲜食玉米深加工缺乏,冷链建设不足;统一的产品检测标准尚未制定,包装、冷藏、运输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南鲜食玉米产业发展。
“海南的鲜食玉米产业有两大弊端。”全波指出,一是冷链物流,在建冷库上的土地、政策受限。另一关键制约因素是大雾封航。“在封航措施能否有讨论空间,在冷藏等基础设施上能否有效提升,是行业关注的问题。”
流通在农业产业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承接着产业链上下游。如何把优质的鲜食玉米最有效地送到消费者的餐桌?
全波表示,近几年的疫情影响了农产品销售,但对鲜食玉米影响有限。“因为鲜食玉米消费面广,大众消费的认知度高,尽管在批发市场等传统渠道有一定程度的萎缩,但电商平台上的鲜食玉米发展迅速。”
在电商平台销售的品种要求特色优质耐储,但这类品种的产量通常偏低,较难通过审定。“未审先推、套牌侵权、多杂乱等市场乱象较突出,品种的适应性和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种子质量纠纷案件时有发生。”邱军指出。
赫萍建议,在自贸港大环境下,农业管理部门给予政策支持,未审定的品种采取以推待试(中试)或备案制。可在海南每年9月份至次年1月份播种期,控制一定的生产面积以控制风险。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鲜食玉米作为特色产业起到了很好的龙头带动作用。“鲜食玉米具有串联一二三产业的优良属性,鲜食玉米产业兴旺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邱军认为。
东方是海南最大的鲜食玉米基地,种植培养面积占全省一半以上。乐东、昌江、琼海、文昌等地也有大面积种植。近年来海南种植鲜食玉米的成本普遍较高,每亩成本在2500到3000元,亩产在1400到1500公斤,利润一般在1000至2000元,波动较大。
东方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小龙表示,依托“水稻南繁制种+冬季瓜菜+鲜食玉米”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值,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全市鲜食玉米种植培养面积20多万亩,年产值15亿元,种植面积在2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超700家。东方正积极打造包括鲜食玉米在内的冬季瓜菜产业链集群,打造鲜食玉米区域品牌。
冷链物流、加工等基础设施是东方等地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短板。鲜食玉米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起草制定也是重点,“重点是品牌打造和深加工全产业链,以品牌带动产业链发展。”王小龙说。
浙江在甜糯玉米、优质优价发展上有一定优势。“优质、特色、品牌化是农产品最后的发展方向所在。” 据吕桂华介绍,浙江嵊州“早播水果玉米+秋季水稻”的栽培模式亩均纯收益在10000元左右,好吃优质,种植户的收益就高。“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要多样化、有针对性,针对不同人群细分市场、细分品种,体现、提升出鲜食玉米产业价值。”
黑龙江木兰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腹地,昼夜温差大,种出的鲜食玉米营养成分高、口感韧性好。该县县委书记牟宏峰介绍,鲜食玉米已成为木兰县重要的产业集群,得到土地优惠、金融保障、品牌宣传、服务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利用“企业+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农带农模式,当地发展核心种植区5万亩,带动农户亩增收800元左右,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更多农户积极参与鲜食玉米的种植推广。随着基地的逐步扩大,采收难的问题凸显。目前国产采收机械还不成熟,伤棒率较高,适应各种地块作业特别是雨天作业的能力需提升。”牟宏峰说。
下一篇:观赏玉米种子有哪些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