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探讨小农经济发展的道路之一 —— 原种农业
日期:2023-11-27 作者: 行业新闻

  为什么很多致力于振兴农产的有识之士,都倒在了路上,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无外乎一条,利益链长期不平衡。

  需求产生供给矛盾,供给矛盾产生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催生产业,产业的行程是一个增值和利益分配的过程,其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利益产生不对等,就会导致这个环节“亏损”,无论是生产端、流通端还是消费者,那么这个产业就是有问题的。但也不排除随着产业的发展,“亏损”环节逐渐被拉平,变成盈利,但这终究是少数,因为发展成本过高,而且“烧钱”的时代已经慢慢过去了… …同样这么干过的朋友,肯定深有感触!

  经过多年从事农产流通行业的洗礼,哭过、笑过、赚过、赔过、放弃过、疯狂过,最终在无数倒下的兄弟中发现了一条通向小农经济彼岸小路,那就是原种农业!他符合人们消费升级下对优质农特产的需求,原种农业的发展适合小农经济,小农生产也适合原种农业的发展,农民也能够在原种农业中释放自己最大的价值,获取收益。

  首先我们的角度来看目前围绕小农的基本情况,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东北等大田产区除外,城里来了个老板,高举大旗,信心满满,要种什么什么,要多少成片土地,然后准备开始流转一个个村民手里的一亩三分地。

  村里呢?村里出现了两类情况,农民也会算账,一类,自家的地一直在种着的,算一下,你流转土地给我的钱,抵不上不一年地里赚的,肯定不给你;另一类,自家的地没人种的,看情况,随大流,能多要一毛绝不少要一分。流转土地价格高慢慢的变成了了一种普遍的市场现象(不排除部分地区以低价格流转到土地)。在不考虑种植出的农产是否销售顺畅的情况下,初期成本已经升高,这对于整个流通链条来说,这个成本将会被逐步放大,非常容易造成最终的商品的价值过高。

  有人说,流转那些本来就空心村,没人种的土地,成本也不高,在不考虑土壤情况的前提下,如果当地空心缺乏劳动力,那么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种植过程中生产劳动的投入会加大,无论设备购置还是劳动力雇佣都会增加成本,血泪史,试过就知道了,很多人都含恨折戟,所以很多时候将小农产区的土地进行流转整合是不合适,也不适合的。

  企业不赚钱,农民不种地,久而久之,形成一个个恶性循环,土地一但放荒的时间长了,农民长时间不种地了,真就麻烦了,中国不像是美国,情况多样复杂,很难都变成农业工业化生产的大农场。

  其实农民并不是贪心,如果他流转出土地赚的钱,加上给企业种地打工赚的钱算起来和土地不流转出去,而是自己种地赚的钱一样,那他肯定不干!企业也没有错,采用的方式全部符合商业逻辑,问题出在是否做各自擅长的。

  农民与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农民的核心是围绕这土地,农民与所有人的差异也是在土地上产生的,这种联系不是一年两年能建立起来的。

  所以要让农民做农民擅长的事,企业做企业擅长的事,农民种,企业卖!问题来了,农民不种,为啥不种,因为收益不好,如果让一家一户在小田里面去种大田作物,没法大规模机械化,必然会锁住几个劳动力,一年下来秋收的农产又卖不上价格,平均到这几个劳动力人头上的收益肯定不高。

  这就是为什么小农经济发展适合原种农业,因为原种生态农业是符合消费升级下人们对优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市场广阔;原种生态农业作物自身价值高于市场同种类型的产品价值;并且原生态种植,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工,将劣势转优势;同时原种农业重点面向城市端,需要产区和市场距离更近,以满足生鲜类农产的销售,降低供应链成本。

  原种农业发展为什么需要小农生产,因为原种农业最大的成本在劳动力和物流成本,小农生产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会精心照顾自家土地,在农民自家劳动力能够很好的满足的前提下,不会考虑白天出了多少工,晚上出没出工;城市端周围流转大片土地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且很难形成连片,有需要靠近城市端,降低物流成本。所以小农生产是原种农业起步的基础,同时农民并不贪心,谁不想守家待地,农民对土地的收入预期并那么高,不说比打工赚的多,比之前种地赚的多就满足了。

  城市人要的是什么,农民家里的土鸡蛋为什么值钱,要的是农民自己亲手种的有味道的好农产,将土地交给每一户农民,分摊种植风险,设定收购标准,做好导向监控,多品类种植,构成产品小生态,满足就近城市端多样化需求,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由小做起,给销售端建立市场时间,伴随区域市场的成长,扩充产业种植,多点联合,形成跨区域优质地方特产供应产品库,大幅度的增加产品空间。

  原种(zhòng):以农道原种农法为基础的绿色种植方式,包括土壤的改良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