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的是空军指挥学院,一个是从北京经贸大学毕业,吴迪、张扬,这两个发小有不一样的专业,却有着相同的经历与故土情结,相约回到第二故乡洛阳当起了瓜农,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跑遍九县二区“拾粪”,从种植失败到成功收获精品果蔬,从单纯种植到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农业科学技术公司,还开办了小康农民讲习所,让更多的农民搭上了科学致富的快车,俩大学生的路子越走越宽。
“我们都是科三代,祖籍都不在洛阳,是建国后爷爷辈们以科工身份援建洛阳才到某军工企业的。”吴迪说他的祖籍是在湖南平江,张扬的祖籍则是山东青岛,但在洛阳,两家住的近从小就在一起,即便都去北京上了大学,还是经常相约在一起谈论学习和校园生活,规划美好未来。
人家都来北京闯世界,咱俩回家“拾粪务农”吧?吴迪畅言,他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张扬学的是国际贸易,这在当时来说也是炙手可热的专业,但在人才济济的北京,想干出一番事业也是很难。2009年刚刚毕业后两人商量,不如乘着国家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东风,把所学知识用在农村,在农业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农业无非就是种养殖,具体干什么?吴迪和张扬开始在洛阳各县区进行考察,发现搞养殖的比较多,能否利用养殖产生的粪便进行种植,既为环保做了贡献还又不愁农家肥,两人几乎转遍了洛阳的县区。最终,在伊川县农业部门的搭桥帮助下,很快找到了位于江左镇石张庄村的一块宝地,这里有规模化的养猪场,也有适合种植高品质瓜果的土地,同时也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挖坑埋西瓜,实在是无奈,但是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在石张庄村的洛阳市新大农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办公室,吴迪回忆起最初选择种植的精品小西瓜。第一年因不懂技术,种出来的西瓜全是空心,团队凑起来的10万块也打了水漂,西瓜只好找个荒地给埋掉。第二年他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迎接1万箱精品西瓜成熟,谁知却少有人问津,连送带卖出了3000箱,剩下的又给偷偷埋进远处的山沟。
两年“挖坑埋西瓜”的经历,让团队明白了农业致富的两条黄金法则: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以销定产。第三年,他们增加了团队力量,明确分工,有人盯技术,有人联系大客户,结果西瓜供不应求,销售额达到200万,吴迪团队终于赚到了第一个50万,区域特色品牌初见成效,可丽西瓜成了石张庄村的钱袋子。而团队中的另一个核心人物孙小峰是这一年后加入的。今年52岁的孙小峰,老家是孟津的,学的是果林专业,2012年,被吴迪当做宝给挖到了伊川的公司总部。
在一处草莓苗圃地,吴迪、张扬、孙小峰一起查看着刚刚扦插压枝的草莓。目前,这个农业科技团队的草莓种苗,已经开枝散叶,伊川的各个乡镇和外县的种植户都来预定。而公司也从单一的种植收获销售,变成了“种苗+服务+技术”的转型科技种植模式。产品也从低产到高产进行过渡。
“种什么果?施什么肥?何时通风?兑水多少?”吴迪负责宏观市场,张扬负责市场和品牌,孙小峰负责具体技术。吴迪和他的团队已形成了“小康智库”,完成了科技农业的全链条服务,还开办了小康农民讲习所,让公司成为打工仔,让更多的农民成种植老板。他们把种植技术,变成960项标准动作,全程1583项数据监控矫正农民种植规范,已经全部融入在动作指令中。让职业农民培训30天,便可从“零经验”的瓜农,升级为种植达人。仅今年6-7两个月,讲习所累计开展技能培训50余场次,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农场主、驻村等各类乡村人才900余人次,已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近400人,受益乡镇6个。
55岁的石岗建,是石张庄村的前任党支部书记,卸任后成为公司种苗的物业管理人,每月工资能拿到4000元,还有每年的分红10000元。不仅如此,他自己也是第一批农民创客,从公司承包了8个大棚种植葡萄,2021年一年,种植的阳光玫瑰、夏黑两个品种,平均每个大棚收入也达到了10000元。而同村的小创客杜美荣,在不到一亩的土地上种出了8020斤的西瓜,半年赚了将近40000元。
乡村振兴大趋势,农业科学技术必定会让更多青年人返乡兴业。吴迪团队将历时8年研究的农村生产关系数字化理论付诸实践,把AI、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引入农业,投资1200余万元研发“融易汇ERS5.0”系统,让农民增收变得简单。
“这是手机充电器的变压器,已经远销到欧美地区。”洛阳智慧农工电子有限公司,是吴迪团队创出的又一成功范例。公司负责人姚文斌说,公司的产品也是利用“融易汇ERS5.0”系统,完成的电子订单、销售等。
在两个忙碌的车间,有接近80名工人正在劳动,有几名暑假中学生也在师傅指导下操作机器。而绝大多数工人则是附近的村民。每一个工位就是一道完整的流程,农民通过30天的标准动作培训,只需要学会200余种简单动作,就能成为智慧农工,完成电子厂内所有工作,职业农工“0”技术生产电子科技类产品,农民也成了支持中国制造2025的一大亮点。
据不完全统计,吴迪团队的“融易汇ERS5.0”乡村产业众创体系,已让8万农户感受到数字农业带来的便利,累计为农民增收9000余万元。目前平台上单棚最大产值为15万元/亩棚,平均产值也达到6.5万元/亩棚,“ERS5.0”体系已经在河南省科技厅农业信息惠民项目中使用,正在为河南千万农户提高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你们已经实现数字化了,这就是互联网+农业,这就是智慧农业、现代农业。”2016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公司考察时这样评价道。吴迪团队也备受鼓舞,他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将数字乡村工程在河南50个乡镇落地,帮助7500个农民实现打工务农“双重增收”。
“能不能组成联盟?打造出区域共用品牌?”近几年,伊川县在农业方面已经走出了诸如“伊川小米”“岭上硒薯”等区域共用品牌。吴迪团队也在顺势而为,着力推进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以技术+组织创新实现农民“第三次分配”。团队依托新大农科院士工作站,在胚快繁领域加大投入,为“人工种子”重点实验室做技术储备。优先将技术应用在草莓领域,推进草莓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加速产业上下游整合,逐渐将人工种子技术应用在牡丹、蔬菜和中草药上。
在核心技术的支持下,吴迪张扬团队上市早、产量高的伊川草莓苗备受青睐,每年来江左园区学习的农场有近千家,新大农科草莓技术在洛阳的市场占比达58%。为便于帮农户销售,团队注重进行品牌打造,参加各种展会,对接全国销售经营渠道,目前伊川的长申,市区的长申与盛德美,还有许多蛋糕房用草莓均是由伊川供应,占到洛阳品牌草莓供应的46%。
洛阳市新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种苗快繁技术科研、设施农业物联网设备研发、农业数字化平台集成、农场流程管理体系研发、乡村实用人才培育、农产品品牌与渠道建设于一体的农业服务型企业。先后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的农民创业综合服务体乐活星创天地、省级院士工作站、伊川县省级农业科学技术园区、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综合培育示范基地、市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
2016年,公司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农民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型园区国家乐活星创天地、伊川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吴迪张扬相约回乡当瓜农,团队培育的是“人工种子”,而他们自身事实上也慢慢的变成了青年创业的“金种子”,引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播撒在农业广阔天地,就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发芽、开花、结果。(伊川县融媒体中心李德伟)
上一篇:中央一号文件丨让种业创新跑出“加速度”——现代种业发展一线观察
下一篇:人工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