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推荐阅读 正文
我国玉米育种史上有卓越贡献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散发了两个重要的自交系)
发布日期:2022-03-23来源:杂粮作物 2003 23(1)浏览次数:
小编注: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在这次会议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没有这次会议两个自交系的散发,中国
的发展将大打折扣。尤其在现代商业化玉米育种中,种质资源(自交系)的合法流通更重要,甚至
1973 年 3 月在山东临朐县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会议,订立了 1974~1975 年全国玉米杂交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任务书。东北春玉米协作区于 1976 年 1 月 16 日至 22 日在天津市召开了区试总结及育种经验交流协作会。
会议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谢道宏先生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天津、内蒙古、唐山、坝下、辽宁、丹东、哲盟、昭盟、四平、吉林、黑龙江、合江、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院)、铁岭农学院、东北农学院等 18 个单位 23 名代表参加:谢道宏、景奉文、栗振庸、宋同明、潘慧康、李遂生、钟崇昭等育种家参加了会议。当时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邢燕子及有关农业部门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上各单位除了汇报玉米育种、良种良法栽培经验外,主要讨论了玉米“高光效育种”问题,集中讨论了矮秆育种(小编注:当时就讨论了矮杆的方向)和理想株型育种,交流了自交系选育的方法和经验。
1)宋同明老师散发了 Mo17 自交系 自 1972 年以来我国相继派出农业代表团考察美国、法国、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与会代表感到我国农业、玉米育种和生产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很大。谈到欧美国家普遍应用 Mo17 自交系,B73×Mo17 杂交种当时占美国玉米培养种植面积的 25%。原华北农业大学老师宋同明就把 Mo17 自交系
分发给与会代表。这样,Mo17 自交系得以传开,选育出一批优良杂交种和改良了大批衍生系,著名的改良系如:4F1、419、1324、合344、哲917、B414、B417、1037、吉846、关17、齐320、200,形成 Lancaster 种质类群。
株型”自交系应是株型收敛,叶片上举,雄花较小或上部叶片上冲,下部叶片稍平展,植株呈塔状。原北京市农业科学院李遂生同志介绍从唐四平头自交系中发现一株黄粒植株这棵杂株自交后育成黄早四,应属理想株型。会后,他给每个单位寄去 30 粒黄早4 自交系种子。这样,全国先后育成黄早四 × Mo17 杂交种,又针对黄早四的缺点,因地制宜地改良育成一批衍生系,使之形成唐四平头种质类群。著名的改良系有:444、吉853、K12、文黄31413、黄428、扎461、多27、昌7-2、⑦61等。
由于 Mo17、黄早四二个种质的发放,迅速在全国玉米育种单位得以传播利用,育成一批优良杂交种和自交系,使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了一个大台阶,其影响直至现在。东北春玉米天津协作会是中国玉米史上光辉的一页,今特回顾,以纪之。
3)对“群体增产”和理想株型育种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1973 年山东临朐县全国第二次玉米育种和生产会议上,全国各协作区的与会代表对走“群体增产”的育种方向和“高光效育种”、理想株型做了讨论。而天津市协作会也主要是经过二年实践,更深入讨论了这个命题,并受此启发发放Mo17、黄早四二个自交系。我国第一个半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黄早四×Mo17”的育成,使玉米种植密度从 20 世纪 70 年代密度30000~37500株/hm2 到现在的45000~60000株/hm2。后来李登海同志育成了系列紧凑型杂交种,都是得益于“群体增产”的育种方向。
1)Mo17 引入后,李竞雄教授等用它与自 330 杂交,育成中单 2 号。成为国内种植培养面积最大、应用时间最长,直到今天还有相当种植面积的杂交种,也是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的第一个玉米杂交种。
2)由于 Mo17、黄早四的同时发放与传播,“黄早四 × Mo17”这个组合许多单位几乎同时起步育成。同种异名有烟单14号、黄417、黄莫、黄莫417、户单1号等。这个组合种植面积、时间、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亚于中单 2 号。
3)原四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天津协作会上得到 Mo17、黄早四,在东北区率先应用,育成四单 8 号(系14×Mo17)、黄莫二个杂交种。其中四单 8 号种植面积连续4 年(1985~1988年)仅次于中单2号,多年成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主推杂交种,其中 1985 年占吉林省玉米培养种植面积的53.6%。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4)原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吴吉昌等 1981 年育成丹玉 13 号(Mo17Ht×E28),1986~2000 年累计在全国种植 0.87 万hm2,获国家
(认)定的 87 份玉米杂交种中,有 11 份杂交种应用 Mo17 及衍生系为亲本,有 10 份杂交种应用黄早四及衍生系为亲本。这二个类群种质仍在大范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