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挣脱季节限制的城市,是南繁的绝佳之地。春日海南,你可以在一天内见到
中国南繁,种济天下。近年来,海南政策密集出台,蹄疾步稳推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生物育种专区、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南繁科技城建设。南繁硅谷加速崛起,种业振兴奔腾致远!
海南光热充足,是中国南繁的核心区域。但南繁,最开始不在海南,也不叫“南繁”。
最早一批南繁人是玉米和高粱的育种专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抱着试验的目的,冬季到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区进行杂交种繁育。最终发现,海南岛冬季气温高,更适合北方的夏秋作物再种一季,南繁便开始集中到海南三亚、陵水、乐东这三个市县。历经多年实践,育种家也提炼出来一个词替换了“异地培育”的叫法,就是“南繁”。
育种家程相文专注玉米育种一辈子,他会饱含深情地给记者介绍“浚单20”,浇灌了20年的心血,才让这粒种子达到了最好的状态。
他也会在基地种植其它优势玉米品种,“好的品种我们肯定要积极推广,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在田间试验中确认品种的推广价值后,程相文会向行业推荐这些品种,他认为,育种不能只听汇报、只看数据,只有通过田间检验的品种,才能放心地交给农民朋友种植。
年过杖朝,程相文直接将自己的家搬到了玉米基地旁,他希望自己离玉米更近一点。“这里有很多来南繁的年轻人,我喜欢和年轻人呆在一起。”在程相文看来,这些追光而来的青年育种家,一心扑在育良种上,他们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南繁精神。
“年复一年的播种收获,播种收获,播种收获。”大北农丰度高科研究院副院长兼育种总监郑淑云这样形容自己的南繁生活,从事种业近30年,她有一半时间在东北,一半时间在海南, 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
郑淑云个子不高,在高大的玉米丛中显得更为娇小。田间观察、授粉、收获等工作就在毫无遮挡的烈日之下,农忙时节一天要在田里待上十多个小时,记者见到她刚从田里出来,手里提着一网袋玉米,白大褂上沾满了灰。
多年耕耘,硕果颇丰。郑淑云育出了不少优秀品种,如“硕秋8”“德玉18”“农华312”“农华238”“农华1233”……郑淑云一直认为,育种工作的重点是创新,拼的不仅是火花一闪,还拼长期的坚持。“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育种,期望能按照市场趋势去‘设计’出更多农民需要的大品种。”
今年,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育种专家马文全从事南繁育种工作的第24个年头。“每天守着地,看着种苗长大,心里就有希望!”在这片热土上,马文全先后引进选育了辣椒种质资源1900多份、选育出辣椒新品种15个。
反哺自然,他也想为这片土地出把力。 2021年,马文全开始负责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田间展示工作。征集品种、规划布局、整理土地、播种育苗、管理生产,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已吸引周边100多家基地单位和种植户前来观摩学习。
1956年至今,逾50万南繁人全身心投入到育制种科研中。新老育种家躬耕不辍,全国七成育种新品种出自海南,一粒粒良种跨越海峡,在全国、全世界“开枝散叶”。
南繁发展,牵动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在2013、2018、2022年先后三次赴海南考察。
早在2018年,习在海南三亚考察南繁工作时就强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2022年4月,习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图源 央视新闻
去年4月,习再次来到海南,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育红表示,为建设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擘画了宏伟蓝图。海南始终将国家使命与海南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全方面推进“南繁硅谷”建设,助力国家种业振兴。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海南陆续出台有关政策并高标准实施,《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2018-2035)》、《南繁科技城产业规划(2021-2035年)》,加速推进《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制定出台。
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全部上图入库,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予以重点保护;南繁水利工程完成灌溉面积20.41万亩,基本解决南繁基地现有渠道输水能力不够、年久失修、灌溉保证率不高等问题;南繁服务站(安马洋)、南繁服务站(坡田洋)相继揭牌,深化南繁“一体两翼”新格局;崖州湾科技城拔地而起,布局紧密。
高质量推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三亚一直在行动。三亚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张长丰表示,三亚积极创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分类管理分时使用制度,以“冬季南繁-夏季绿肥”分时轮作模式,在非南繁季节实施“绿肥沃土工程”,改善南繁基地季节性撂荒的问题。同时,依托无人机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平台,实现基地天空地立体监测,智能决策和分类分时智慧管理,推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高质量发展。
“科技城充分的发挥南繁科研优势,有力有序推进科创平台等重大产业平台和科研配套设施建设。”崖州湾科技城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科技城正立足资源优势禀赋,逐渐完备园区科研条件、做好科研保障、全力提高科技城自主创新能力。
立足自由贸易港政策、南繁科研育种平台与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海南种质资源引进保存、种业攻关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扎实开展,为“中国饭碗”筑牢坚实底座。
张长丰介绍,三亚打通常规引种与企业国外特许审批引种路径,加快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3月初,国家(三亚)隔检中心(一期)建成交付。据了解,隔检中心(一期)总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由9层动植物隔离检疫中心、植物隔离苗圃、污水处理站及配套室外工程等组成。
记者见到,2000平方米的植物隔离苗圃内,整齐摆放着一排排移动的苗床,专业的照明设备高悬房顶。“苗圃大多数都用在种质资源引进隔离,设置了43间负压的温室高风险隔离温室和低风险隔离温室,能有很大效果预防有害生物入侵,保护生态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崖州湾科技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日,5040亩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全面建成投用,这是我国第一个生物育种专区。
目前,大北农、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中种集团等24家科研院所和企业陆续进驻,围绕玉米、大豆、水稻、棉花等作物育种开展试验工作。
“专区已建成科研实验楼、综合服务中心、秸秆碳化车间和各项田间工程设施,为入驻的科研单位和公司可以提供科研用地管理、农事农艺托管、品种测试等全方位一体化专业南繁服务,为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应用提供支撑。”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生物育种专区综合办负责人成宏斌介绍。
围绕创新做文章,积蓄“育”的潜力。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许江表示,接下来,海垦南繁计划投入2500万元研发经费,构建商业化育种研发创新体系。同时,设立南繁种业创新研究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持续引进种业科技领军人才,开展科学技术创新攻关。
“为快速做大做强种业主业,我们还计划投资9亿元用于种业企业并购。同时探索创新联合体模式,深化与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热科院等科研院所及种业企业合作,谋划共建创新联合体,大力推进种业关键技术联合攻。”许江说。
接下来,海南省将加快推进《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1—2030年)》出台,按照“一城、两地、三园”的布局,加速建设南繁硅谷。
马育红指出,近年来,海南省持续提升南繁基地建设水平,加速聚集种业创新要素,加快发展南繁种业产业,不断深化制度集成创新。全力打造种子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种业高水平发展引擎、全球合作交流新平台和制度集成创新先行区,确保落实“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下一步,海南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在资源保护利用、南繁硅谷种业创新基地建设、育种联合攻关、南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推进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海南力量。
新时代,南繁被赋予了更大的历史使命。张长丰强调,未来,三亚市将从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种业创新平台打造等方面发力,积极地推进南繁硅谷建设。
“从科学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南繁硅谷崛起之时,就是中国种业振兴之日!”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说。
立足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最后一年,也是扎实推进开局起步的关键一年。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顺势而来,以会为媒,围绕主题“中国种业振兴 南繁硅谷崛起”设论坛、搭平台、展成果、聚智慧、引发展。
大会设置1场开幕式+1场主论坛,以及13场分论坛。13场论坛中,增设生物育种产业化论坛,举办九三南繁科学论坛,优化信用骨干企业家论坛,合并种业服务论坛。届时,省部级领导、院士专家、国际组织领导、国内外优势企业领衔开展151场主题报告,激荡头脑风暴。
大会专门为企业搭建了5500平方米展厅,近50家种业企业集中亮相。更有超260家单位、近2000个新优品种参与田间展示。会期,还将同时举办室内成果、技术、产品展览展示和鲜食玉米配套活动等。
牢记“国之大者”,建设南繁硅谷。今年,大会搭平台、展成果、聚智慧、引发展,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鼓”与“呼”,全方面推进南繁硅谷建设“策”与“谋”,“硅谷”崛起再添强劲助力。
截至目前,大会参会人数已突破2000人,报名通道即将关闭,计划参会的种业人抓紧报名啦!↓↓↓
登录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网站,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注册,选择“报名入口”进行报名。
哈喽,朋友们,或许你已经发现了,最近微信订阅号有了一些变化。可能你收到的农财君推送只有一行标题和一张小图,看不到我们用尽心思挑选/饱含感情/诚意满满……的大图封面了。
因此,农财君诚邀您马上动动小手,给农财君加个星标★,这样就可以收到封面显示完整的推送了,谢谢大家!新一年的阅读量,也拜托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