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年播种面积超过6亿亩,年产量5000多亿斤。玉米品种的自给率超过90%。
玉米杂交种是农作物种业主要商业经济价值领域。庞大的规模,成为外资种业巨头觊觎的目标市场,如外资公司代表性品种——先玉335,在东北、华北地区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2020年,我国玉米市场由去库存转向供需平衡和少量进口,通过玉米育种改良增加粮食供给能力的需求开始凸显。
21世纪以来的国内玉米种植中,有两大品种表现突出。一个是国产的郑单958,一个是从美国引进的先玉335。
郑单958是我国完全自主培育的品种,于2000年通过审定。2001年,推广面积339万亩,当年推广地区玉米产量超过当地纪录。2002年,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到1324万亩。
20年来,郑单958在黄淮海区域畅销不衰,并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也是全球玉米生产史上推广面积第一的品种,累计推广达到6亿亩。
“郑单958是一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玉米品种,具有抗性好、耐逆等优点,因此20年来长盛不衰。”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传晓告诉记者。
先玉335是美国杜邦先锋公司育成,于2004年从美国引进。先玉335具有出芽率高、抗倒伏、稳产、容重高等特点,到2006年,推广面积已超过25万亩,2010年超过3700万亩。自引进以来,先玉335累计推广面积过亿亩,是国际种业在中国开发最为成功的玉米品种,而且在推广应用模式上的创新对中国玉米种业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今天,先玉335仍是玉米产区重要的种植品种之一。
两个丰产品种都具有适应性广的特点,十多年来一直是育种与生产上比较的重点。不一样的区域的测产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华北、东北等产区,先玉335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则是郑单958占优。
“先玉335是在美国育成的,在美国推广应用并不算成功,我国东北华北主产区与美国玉米带生态类型更接近,该品种更适宜在东北与华北推广,而且表现出比美国玉米带更适宜,”谢传晓介绍,“我国黄淮海地区是夏玉米的主产区,通常是小麦和玉米轮作,全球范围内,这种生产模式是中国独特的类型,郑单958显然更适合这种模式,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与生产能力,这应该也是当前外资公司夏玉米育种水土不服,不太成功的原因。”
在未来,两大品种是否会一直占据主流?谢传晓认为,“中国玉米生产未来发展趋势是适宜密植与机械化,对品种的株型、耐密、抗倒、抗病、籽粒脱水性要求会更高,这两个主要品种在这样一些方面显然还不能满足未来生产目标的需求,亟待通过生物育种培育更好的替代性品种,”
玉米不是中国本土作物,中国引种玉米的历史,至今只有约500年左右。但在今天,它慢慢的变成了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我国粮食与食品供给安全的主要保障作物之一。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6.2亿亩,总产量为5200多亿斤。
我国玉米年播种面积高达6.2亿亩,年产量5000多亿斤。玉米品种的自给率超过90%。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玉米是高产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极大,由于是外来作物,所以我们的种质资源搜集、保存,主要是在引进的基础之上再自主研发创新。当前依托中国农科院作科建立的国家种质库收藏了大量的玉米种质资源,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玉米育种与生产。”谢传晓说。
谢传晓告诉记者,在历史上,许多玉米种质资源都传入了中国,我们国家在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上,也一直都很重视,“比如新中国成立后,从东欧传入的许多种质资源都得以保存与育种应用。改革开放以后,更多的欧美种质资源陆续传入我国,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优质资源。改革开放之后从北美引进的玉米自交系Mo17,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种质,贡献很大。当前,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储备,可以支撑玉米育种发展需求。当然,在开放与合作国际环境下继续引入种质对种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没有被卡脖子的风险。中国玉米种业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向其他国家输出品种与技术,这一点现在已有初步的成功尝试,如输出品种至东南亚、中亚与非洲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玉米生产”。
近年来,我国玉米单产屡屡突破纪录,2020年9月,中国农科院在新疆的玉米高产研究与示范田中,测产结果显示,最高亩产达到1511.74公斤,创造了玉米高产的新纪录。
但另一方面,我国的平均亩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数据显示,美国玉米平均单产可以达到700公斤每亩,而我国2020年玉米平均单产为420公斤每亩。其中,既有品种的原因,也有我国玉米生产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源缺乏有关,大量不宜耕种的土地用于玉米培养种植生产,严重影响了平均产量。
“在未来,高产依旧是育种的主要任务之一,因受限于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还需同时提高综合抗性,包括抗病与抗逆,也急需解决全程机械化生产问题,因此宜机收相关的耐密、抗倒与脱水快等是重要的育种目标。中国农业科研能力增长很快,相信会成为玉米种业发展主要推动力。”谢传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