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北方冬藏时节南繁育种加速!青岛农业专家南“飞”记
日期:2024-07-03 作者: 新闻中心

  【编者按】12月5日,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报道了青岛农业大学在海南进行“南繁”,研发玉米新品种的新闻。

  北方的降温接踵而至,田间的土地大多出来休养生息。但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三角村,30摄氏度的高温里,玉米苗已经破土,在烈日中舒展叶片。傍晚时分,几个满脸黝黑、脖子晒得脱皮的人扎堆蹲在田间,拿着草帽扇风,聊着地里的庄稼。这些和当地农民看上去并无二致的人,其实就是各大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博导、研究员。为了给育种工作提速,他们选择了冬季南繁。

  南繁,是我国作物育种专有术语,即指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海南冬季的光温条件不仅仅可以加快育种进程,还能够利用不同生态和土壤环境对杂交后代进行加压筛选,寻找到适用性广的材料,提高育种效果。从海南陵水到三亚、崖州,北方的农业院校、农科院纷纷拉开了一场拼抢时间的“竞赛”。青岛农业大学的玉米育种也在其中,每年这个季节,青农大的专家们就在海南研发玉米新品种。

  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新的病虫害不断对粮食种质发起挑战,变化的天气特征情况也在呼吁更适宜的新品种,育种一旦开始就永不能停歇。想要培育一个成熟稳定的好品种,科研人需要付出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为了早出、多出新品种,多年来,青农大的玉米育种人每年冬季都像候鸟一样飞到海南加代育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在田里工作,白天汗流浃背、夜里被蚊虫叮咬,播种、杂交、观察、记载、选种……“多过一个夏天”,已成育种人的专享“福利”。目前,青农大在海南的50亩玉米地里有3个团队在进行育种试验,他们选择的课题包括选育高产且抗病玉米品种、选育耐高温玉米品种。

  “对玉米育种来说,海南10月、11月的天气刚好适合播种,但那时台风活动频繁,台风伴随大雨,等地里的水排干,我们就赶紧出发。”11月初,山东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陈景堂就带着5名研究生赶到了南繁基地。

  每年冬季到海南,次年3月初回学校准备开学,待海南的玉米成熟,再回海南收集种子,淘汰产量低、抗病性状不理想的品种,带着上千斤的优质种子回北方继续培育,这慢慢的变成了南繁专家的固定节奏。因为南繁玉米授粉的关键节点总和春节重叠,在地里过年也成为他们的日常。

  育种试验不是大规模种植,农业机械化在这里很难派上用场,大量的工作需要手工进行。尤其是在玉米开花散粉的时候,陈景堂等科研人员几乎是守在地里,精确计算着每一行每一株苗的数据。玉米地茎秆高大,叶缘有锯齿状,他们在地里忙活时,一不留神就会被划伤。加上天气热,汗水渍着伤口,那种滋味着实让人难忘。

  虽然试验田旁设置了围栏和铁丝网,但有时也挡不住周边散养的牛羊侵扰。教授和学生们边工作,边守护着成果。“一株玉米穗结半斤种子,玉米粒才几毛钱,但试验成果不能以商品价格计算,万一被牛羊吃掉了,整个试验数据会受影响,严重的可能导致几年的成果白费。”陈景堂说,“牛吃掉了学生的毕业成果”可不是笑话,所以大家格外留心,尽量守在地里。

  近年来,山东省在海南租用了一块土地,分配给驻鲁科研单位做南繁。青农大的试验田就在这片地里,附近是山东农业大学、滨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德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的试验田,一些种业公司也在周边开展耕种。

  科研单位相对集中的工作环境给南繁育种带来便利。忙完地里的工作,教授、研究员们会聚到一起,相互了解对方的科研进程,探讨新的试验方法。大家培育的品种遗传背景不同,如果遇见好的品种材料,科研人员会串换花粉,增加试验的比对组别,提高成功率。

  南繁基地还是各院校的比武赛场。今年11月底,首届全国南繁育种技能大比武就在海南省乐东县南繁基地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近60名选手比知识、赛技能、拼速度。大家相互切磋、强化交流,不断的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服务国家种业振兴大局。

  除了从事紧张忙碌的科研工作之外,青农大的科研工作者还见缝插针地为农户答疑解惑、提供技术指导。青岛农业大学玉米育种专家赵延明教授身兼“科技特派员”身份,不管是山东还是海南当地的农户,只要遇到了玉米种植的技术问题,都可以请他帮忙。或视频讲解,或实地教学,赵延明成了农户和种业公司的“科技守护神”。

  育种是一项长期工作,南繁让试验进程缩短。近年来,青农大的玉米育种工作收获不断。比如高产和高抗玉米粗缩病新品种“青农105”广受各界好评,以1000万元的价格向企业转让了经营许可权。青农12号早熟玉米新品种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