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厦门:城乡融合谱写现代化新篇
日期:2023-12-17 作者: 政策法规

  同安军营村积极盘活资源,发展乡村研学、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特色产业,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施辰静 摄

  翔安黄厝村盘活古厝资源,吸引32家文创工作室入驻,探索艺术乡建新模式。(供图)

  2023年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上,翔安大宅社区的火龙果等农副产品受到市民游客关注。施辰静 摄

  围绕厦台乡建乡创中的建筑、文化、人文、风俗等主题,两岸青年展开热烈研讨;两岸参展商、采购商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现场交流互动、洽谈合作;市民游客赏花品茗、邂逅美食,尽情选购中意的特色农产品……12月2日,为期三天的2023年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闭幕,意向签约金额合计为125.6亿元。作为主办地的厦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果得到两岸农企农商的赞叹。

  当下,厦门正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与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相适应,建设城郊型农村、发展高的附加价值城郊型农业,是厦门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个任务。那么,高的附加价值城郊型农业如何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作为厦门城市后花园的城郊型农村,建设得怎么样?近日,记者带着问题踏入厦门乡村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厦门的农村距离城市中心近,最偏远的村庄到市区仅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且城镇化率超过90%,是典型的“城郊型农村”。姓“城”又姓“乡”,怎么样才能做好文章?厦门以产业培育为抓手,加快发展高的附加价值城郊型农业,其中,种业最具代表性。

  现下玉米花已开,55岁的杜贵才每天泡在同安百利种苗园的大棚里协助授粉。他是厦门华泰五谷种苗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从事鲜食玉米种子培育30多年。杜贵才从近千个玉米种子中选出几百个配对,通过杂交授粉,将不同种子的好基因导入,培育出理想的新品种。

  鲜玉米种子“SBS902”“SBS903”是华泰五谷鲜食玉米品种的典型代表,凭借其优质的口感和产量,推广仅一年,便获得种植户的认可,慢慢的变成了云南和东北当家的玉米品种。2019年,鲜玉米种子“SBS902”“SBS903”拿到农业农村部的新品种权。

  种子,号称农业“芯片”。并非传统农业大市的厦门,围绕“种业振兴”下苦功,盯住最容易被“卡脖子”的蔬菜品类,在育种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近几年培育出200多个优质种子撒向全国。

  杜贵才说,育种周期很长,培育一粒好种,需要扎进田里至少十余年,不仅需要育种工作者耐得住寂寞,还需各方支持,走联合育种的路子。“十三五”期间,厦门投入财政资金约1.1亿元,建成一大批用于种子种苗研发繁育的现代农业设施。2020年,厦门出台扶持蔬菜种子种苗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第二年就有3个获农业农村部授予新品种权的蔬菜新品种获60万元奖励。近年来,累计投入3亿元,建设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吸引28家台资农业企业入驻,挂牌成立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种业分会,厦门逐渐发展成为两岸种子种苗产业集聚区。

  在政策扶持、用地保障和资金支持下,如今国内市场六成的花椰菜种子,华东华南五成的优质西甜瓜、小番茄种子,东北当家的鲜玉米种子,都是“厦门芯”。2022年,厦门市现代种子种苗产业产值超20亿元,占福建省45%,规模位居国内前列,厦门已成为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

  “当年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凋敝偏远的山村。想不到30多年,就有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宅修缮一新,美丽庭院兰草飘香,刚过花甲之年的厦门海沧区东孚街道过坂社区后坑社村民游宝平,已过上了含饴弄孙的悠闲生活。

  游宝平是后坑社的“女婿”,在他记忆中,当时从岛内到后坑,得五六个小时,村民自耕自种,外人罕有踏足。前些年,听说厦门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游宝平热情参加并主动将闲置房屋、土地出租给政府。得益于地铁、道路的通车,房前屋后垃圾的清理,后坑社的人气越来越旺,游宝平自家便利店生意也慢慢变得好,外来餐饮机构还租下另外两栋楼房开起农家乐。

  厦门的农村面积不大,如何把有限的农村融入“高颜值”城市,丰富市民生活形态、拓展市民生活空间?

  厦门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为切入点,全域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规划发展。同时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房整治,一项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治理行动马不停蹄地推进。村民们也被动员起来,用双手美化身边环境,深度参与乡村“五个美丽”建设。

  环境美了,厦门的城与乡,逐渐界限模糊。能够正常的看到,曾经偏僻的过坂社脱胎换骨,楼房变身“过云馆文化馆”、老宅庭院成雅致茶室、闲置地成陶瓷艺术馆,这里成为厦门市民的休闲胜地。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盘活废旧古宅,以村规民约的方式让艺术家进驻,年产值约1000万元,“文艺风”把近百户居民“吹”回乡,真正过上“诗和远方”的日子……

  在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厦门还配套做好政策扶持、财政补贴、资源嫁接等工作,2022年全市精品村项目56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项目170个,总投资5.47亿元。厦门还打造了12个乡村振兴精品村,18条乡村振兴示范动线公里,通过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逐步打造厦门高颜值农村“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大美格局。

  一捆面线多公里外的重庆,在某一个清晨被吃下了肚——11月22日,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党委书记陈清海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面线之旅”的故事,他说现在慢慢的变多的云洋手工面线从云洋村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

  云洋手工面线余年历史,九代传承坚持手工传统古法制作,然而这样纯天然食品曾经却鲜少人知,只能靠散卖和熟客,因手工艺人年龄渐长,云洋手工面线一度面临“断线”危机。

  这样的困境,一直持续到2021年。厦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1+1”精准挂钩帮扶机制,把城市资源、要素保障引入乡村,以项目为抓手为乡村“输血”,帮助村民自我“造血”。

  厦门理工学院、建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挂钩帮扶云洋村。理工学院投入50多名师生力量走入田间地头,感知乡间风情,将“云洋村手工面线包装设计”作为学生实践课题,诞生出20多款包装作品。国企建发则通过员工福利、企业食堂、客户互动等多种渠道,帮助云洋手工面线打通对外的销售经营渠道。陈清海说,今年云洋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从22.79万元增长至51万元。

  城市与农村之间差距形成的关键,往往在资源要素上。多年来,厦门坚持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农村流动,把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补齐、配齐。2022年,厦门选派32支驻村工作队驻点乡村,给农特产品找销路、给美丽乡村造声量,如今厦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的行政村达87个,占比近60%,今年预计再增加30个,占比近80%。

  “输血”更要“造血”。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厦门高标准推进培育高素质农民,通过职业能力培训、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举办首届乡村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累计培育284名农村“双创”带头人,培育国家级优秀带头人10人、数量居全省第一。扶持高校毕业生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1家,扶持资金达1060万元,扶持力度走在全省前列。

  如今走进厦门乡村,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农创客、文创客、科创客,各类型的“新农人”正在乡村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许丁上返乡创业,带领乡亲建设安装节水喷灌设施,胡萝卜、小葱等作物实现规模化生产,戴着眼镜的许丁上成了农民眼中的种田能手;曾旭瑜创办的厦门市绿瓢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已完成所有水叶菜绿色标准化种植规范,每日蔬菜销售量可达2吨,丰富着厦门市民的“菜篮子”……

  数据显示,厦门返乡创业大学生创办的市场主体产值总和已经超1.67亿元,带动周边农民就业约3057人次,增收约3064万元。今年前三季度,厦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9元,同比增长5.4%,总量居全省第一。

  常年法律顾问: 湖北将来律师事务所向生州律师。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联合主办单位:福建省启承三农文化发展中心福建省美丽乡村发展促进会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