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辽市将创新平台作为战略科技力量,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和发展中,始终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出发点、立足点,依托科技资源撬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杠杆,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发力,为经济高水平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地方经济发展献智出力,‘院士经济’成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连日来,记者走进通辽市开鲁县飞机场村、义隆永镇义隆永村等地,感受这一变化。
盛夏七月,走进通辽市开鲁县飞机场村,绿油油的玉米整齐划一地扎根大地,宛如一幅美丽画卷。
“自从种上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育的‘TK601’玉米种子,玉米逐年增产,收入一年比一年高。”飞机场村村民张洪亮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科技创新赋能,让‘通辽黄玉米’身价不断攀升。”通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白斯勤回想,在10年前,通辽市玉米品种单一退化、更新速度慢、耕作模式简单老化、机械化程度低、病虫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当地玉米可持续生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破解玉米产业发展瓶颈,实现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2012年,通辽市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戴景瑞及其团队一同搭建创新型平台玉米院士专家工作站。多年来,戴景瑞院士团队聚焦通辽市玉米产业需求,开展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探讨研究以及重大新品种的研发,培育适宜在通辽市、内蒙古东西部、乃至东北地区推广的,具有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
“我们与通辽市农科院合作开展饲料玉米研究,同时进行高产、高效、优质栽培试验研究。”玉米院士专家工作站赵久然研究员介绍,他们每年测试杂交组合在8000份以上,年筛选苗头杂交种10-20份进行高级试验或升级自治区试验。并提供适宜当地种植的2-3份优良、高产、绿色玉米杂交种在通辽市800万亩粮食功能区布点示范、推广种植。
截至目前,玉米院士专家工作站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项,累计获得项目经费8897万元。成功培育出“中辽1号”“中辽2号”“TK601”“LK91”4个玉米新品种,制定区域标准5项,对优化通辽乃至自治区玉米产业体系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适宜机械化籽粒直收玉米新品种“TK601”于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已累计推广50多万亩,为实现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重要品种支撑。
良种为粮食连年丰收和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通辽市玉米种植良种覆盖率已达到100%,“通辽黄玉米”入选全国百强区域品牌,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产品。26家大型玉米精深加工公司集聚发展,形成13大类200多个品种的全株产业链,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公司实现产值近120亿元。
“原先就试着种了20多亩药材,现在我把100亩林地都套种上了。”义隆永镇义隆永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学说,这几年村里种了2000多亩药材,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每亩地能产近1500斤,纯收入7000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蝶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具有奈曼地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8年,通辽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团队共建奈曼旗药材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内蒙古东部区大宗优势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为核心,制定发布了内蒙古东部区优势特色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49项。特别是,发布了中药材防风的国际标准,实现了自治区药材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从最初的110亩地到第二年的3000亩地,再到现在的3万多亩地,公司带领周边百姓打造了2个种植专业村。其中公司的种植基地有5200亩。”奈曼旗国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安说,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自己也从一个种植大户成长为基地负责人。
“小缩影”助推乡村“大振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奈曼旗中(蒙)药材种植培养面积从2017年的7.8万亩扩大到2022年20.6万亩,翻了2倍多,成功获批第十批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国家蒙中药材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集聚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企业15家,药材产业年产值7800多万元,成为奈曼旗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奈曼旗药材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构建起‘政府+科研院校+经营主体+基地+专家服务团’五位一体联动的示范推广模式,‘政、产、学、研、用’协调发展,奈曼甘草、奈曼黄芪、奈曼苦参、奈曼桔梗、奈曼防风5个主推道地药材品种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完成,奈曼黄芪、奈曼桔梗已确定进入‘蒙’字标认证目录,中医药(蒙医药)特色发展优势显著,成为自治区中医(蒙医)药材高品质衡量准则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头医学院李旻辉教授介绍。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培养的本地人才,也是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阿拉善综合试验站站长,常年奔波在阿拉善、通辽、赤峰等地,推进内蒙古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为国家中药材产业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相对于其他平台而言,院士专家工作站有着更明显的优势——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可以最快地将创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通过成果转移转化等合作模式,让专家们的科研攻关灵活性更好、自由,更贴近生产实际。
院士专家工作站犹如桥梁,将企业等建站单位与院士专家等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人才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为通辽闯出一条创新路。
“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作为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抓手,扎实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载体建设。”白斯勤介绍,近年来通辽市科技局借智聚力提升地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沃土,慢慢地增加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水平,充分的发挥其人才、科研资源优势,助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去年,在通辽市科技局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依托蒙古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宝力德,通辽市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申报的“蒙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获批,成为通辽市首家外籍院士工作站。
“在院士工作站筹备建设期间,我们联合实施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途好、符合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合作项目,通过前期项目引领,促成了院士签约、工作站落地,成功搭建了国际性的合作交流平台。”通辽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科长李代文认为,引进国外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参与通辽的科学技术创新工作,能够进一步传承和创新传统医药学经典技术、拓展学术交流伙伴、培养特色领域创新人才,为推动中医药(蒙医药)产学研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为充分调动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积极性,做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引才引智平台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通辽市对建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一次性给予运行经费50万元,并提供每年500万元连续支持5年的研发经费。目前,通辽市围绕荞麦、辣椒等特色产业,正积极地推进相关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用“科技杠杆”撬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地方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院士之间长期合作交流的平台和载体,致力于围绕核心技术和产业,引领高新技术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凸显、联合共建的长效机制。
“引进一名院士,培养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通辽市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引进高端智力,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转型提质增效提供了硬核力量,推动地方资源优势更好更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推动通辽市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记者 及庆玲)
8月7日,世界奶业大会落下帷幕。 呼和浩特再一次吸引了海内外的目光,成为国内外奶业的“聚焦点”。…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 按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组织工作的回放键,呈现出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全区组织系统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精神和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以组织路线服务保证政治路线的高度自觉,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体现到履职尽责、做好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聚焦办好两件大事,着力推动全区组织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中展现组织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