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示范田里丰收在望
日期:2024-03-26 作者: 政策法规

  7月28日上午,长清区归德街道曹楼村的玉米大豆间作示范田里,玉米已经张开叶片,大豆也绽放朵朵小白花。经历苗后无人机喷洒专用除草剂之后,地里基本没有杂草。

  这是今年济南长清大学城管委会引进签约的山东前沿农业生物科学技术项目在济南的第一块示范田。这块示范田的特殊之处就是用抗除草剂玉米品种和大豆实现间作,证明解决玉米大豆间作苗后除草难的“卡脖子”问题的可行性。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其中特别指出要“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其实,农作物间套作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1世纪的《氾胜之书》中就已有黍和桑套种的记载。禾本科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也是世界公认的集约利用土地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但是,传统的人力生产技术方法很难满足现代农业高产高效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据了解,传统的玉米大豆间套作技术最高仅能产出相对于净作而言1.2亩的产量水平。

  已有试验证明,玉米大豆间作可以保障玉米不减产,还能多收一季豆,是解决我国玉米大豆争地矛盾、油料作物紧缺的有效方式。但玉米大豆间作中有一个“卡脖子”问题:即两种作物不能兼容同一种除草剂,必须分开除草,这样又造成田间管理成本增高、作业效率降低、难以机械化操作等现实困难。因为给大豆除草的同时,若无法将玉米有效保护,除草剂会将玉米当成杂草一并除掉,反之亦然。

  今年5月,济南乡村振兴现代种业基金投资山东前沿农业生物科学技术项目签约活动在济南举行。济南长清大学城管委会正式引进山东前沿农业生物科学技术项目。该项目是由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团队发起的高端农业科技型项目,专注抗除草剂作物育种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济南打造“北方种业之都”再添生力军。而抗除草剂作物育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解决玉米大豆间作“卡脖子”问题带来突破。

  我国幅员辽阔,同一作物在不一样的地区有不同的品种需求,极难有同一个品种能在全国适用,但新品种培育耗时长久,一般5-10年不等。邓院士团队利用筛选得到的抗除草剂原始种质资源,与赵久然研究员合作,将其一个适合在黄淮海、华北及环渤海三大国审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增添了抗除草剂性状,使该品种具有抗除草剂特性同时又能保持原有品质。这一品种的突破能有效解决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除草难、机械化作业难的问题。除此之外,这一抗除草剂的原始种质资源还有更大的利用空间,能够最终靠同样方式杂交导入其他玉米品种,成为其他优良玉米品种改良的加速器。

  在济南试种之前,2021年,邓兴旺团队利用培育出的新品种与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合作在潍坊市峡山区开展了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试验,通过科学设计和精心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试验根据结果得出:从产量对比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与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实现了每亩玉米产量不减少(750公斤)、大豆同时收获150余公斤的良好效果;从收益对比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与玉米单作模式相比,每亩净收益增加约700元;从生态效益对比看,带状间作洁田模式用当前成熟的无人植保机或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机喷雾作业即可,节省人工且作业效率可提升约62%,同时节约植保药品约37元/亩。

  从试验结果看,借助玉米、大豆间作洁田模式,土地当量比可达到1.8,“这样就等于一亩地产出了两亩地的产出水平。”邓兴旺介绍,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土地产出率、增加粮豆产量。这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从理论上具备解决我国玉米大豆长久以来“争地”矛盾的潜力,是既能减肥减药又能固氮减排的绿色技术,也是保障油料安全、提供饲料原料的良策,更是我国藏粮于技战略的创新实践。这一成果的突破不仅解决了玉米大豆间作中田间管理的“卡脖子”问题,同时为新间作作物模型的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思路。

  而在济南,虽然抗除草剂玉米品种刚刚试种,产量如何、效益怎样需要到收获季节来考证,但是当你站在齐人高的玉米和绿油油的大豆地里,你会感觉丰收在望。

  因为,这不仅是一粒抗除草剂玉米种子的故事,也是一个“端稳饭碗、保障粮食安全”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