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焦宏业:每棵玉米在他眼里都有鲜活的生命
日期:2023-09-13 作者: 政策法规

  焦宏业,1977年11月出生,党员,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副所长、玉米研究室主任,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参加工作24年来,为推动建设农业强省,主持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育成玉米品种16个,推广种植培养面积50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是河北极具影响力的农业专家。

  1999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的焦宏业,来到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开始了玉米育种研究。20多年一直工作在玉米育种研究第一线,多个春节是在三亚市玉米试验田里度过的。

  “河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河北落地落实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建成农业强省目标。”焦宏业介绍,作为研究玉米育种的农业专家,无疑增强了信心。

  每年8月初到8月中旬,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天,但这也是一年最热的季节。同时,又是玉米育种人工授粉的季节。焦宏业这位农业专家,身穿厚重的工作服,带着纸袋、调查本、笔、标签、剪刀为玉米授粉。

  “在我的眼里,每棵玉米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焦宏业介绍说,既然是有生命的植物,它就有它独特的特点。焦宏业介绍说,经过长期观察,他知道每一颗玉米有什么特点,适宜授哪棵玉米的花粉和种植密度等。

  “我老师一个月有20多天泡在玉米试验田里,穿着打扮和普通农民没有一点区别。”焦宏业创新团队队员范子洋介绍说,不熟悉情况的周边村民,没有人将他与农业专家联系在一起。

  焦宏业介绍,上大学前他一直生活在原籍临漳县的一个农村,他说,对于很多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说,其实今天他们的热爱并不是他们最初的理想。大多数人应该是被调剂的志愿,或者是很靠后的志愿。但是他干一行爱一行,把玉米育种看成了这辈子最喜欢的事。玉米育种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他从开始视工作为煎熬转变成因为育种目标而享受工作,历经了磨练的过程。刚上班前两年,在地里,总是盼着下班,汗流浃背时,觉得一刻都坚持不下了,可十年以后,虽然浑身湿透,却总嫌时间过得快,总嫌时间不够用,为什么,因为心里有目标,有太多有必要进行的工作,授粉工作一年就那么二十几天,所以唯恐有什么错过。他说,艰辛时刻,没有热爱,每一秒都是煎熬,反之每一秒都激动人心。

  焦宏业在种质创制方面做出显著创新。同质化严重、种质资源匮乏是阻碍玉米进一步提升产量水平和抗逆能力的最大障碍,种质基础狭窄,杂优模式单一,严重影响了玉米品种水平的提高。他采用跨类群构建群体、优化的聚合杂交方法创制了全新类型的H39、L11系列玉米骨干亲本。创新方法大多数表现三方面思路,一是基础群体组成多,并加入不同血缘具有互补性状优良自交系。通过田间鉴定筛选具有多种优异性状的自交系组成群体,保证群体具备丰富优良基因;二是通过多次的混交,以达到出现优良基因聚合到一起的新基因型,保证创制种质的新颖性;三是通过隔离条件下去雄及仅收获去雄株,以达到避免自交,获得自然杂交的效果。

  焦宏业很注重育种的工作效率,他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全流程高效玉米育种方案,大幅度的提升了玉米育种效率,加快了优良品种的育成,他同时注重方法和品种研究的思想在业内非常可贵。在育种各处理阶段,他仔细琢磨,反复试验,投入很大精力挖掘利用计算机处理功能及其他现代设备科学合理应用于育种过程的方法。利用数字化、临时号、固定号等思路和概念,实现了缩减工作劳动力,对育种材料排列顺序合理化快速调整,育种材料的综合便捷汇总、相关形状跨年的快速查询等以往会很复杂的工作。这种将计算机数据处理、现代育种设备与育种实践进行结合后重新优化设计相关处理细节,使团队处理育种操作的能力数倍增强,提高了育种效率,支撑了更大育种规模,增加了优异品种育成的几率。该团队已在多个技术处理难点得到其他育种单位的学习效仿,并获得多项软件著作权。

  2021年,焦宏业和团队育成的邯玉1604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表现优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曾被多家种业公司关注和追逐,最终由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买断。品种具有突出优点,产量水平高:区试两年平均亩产745.5公斤;2019年区试产量第2位,增产点比例94.6%;2020年区试产量同组第1位,增产点比例90.24%。2020年生产试验同组第2位,增产点比率92.5%;脱水快:2019区试含水量26.6%,同组最低;2020区试含水量26.5%,同组最低;耐密植:叶片窄、植株体积小,适宜5000株/亩密度。 近年来,焦宏业和他的团队育成的邯玉1604、邯丰08、邯丰18、邯丰79等10个玉米杂交种通过省内外审定,其中邯丰08、邯丰79创出河北种植培养面积最大自育品种的推广记录,品种应用区域遍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累计推广面积5000万亩。

  焦宏业参加工作24年来,为推动建设农业强省,主持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育成玉米品种16个,推广种植培养面积50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是河北极具影响力的农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