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全球和我国第一大粮食与饲料作物,其高效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及农产品有效供给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近日,一场以“玉米”为主角的论坛在郑州召开。国内外从事玉米产学研用研究的院士、资深专家、青年学者和知名种业科技公司代表等270余人齐聚河南郑州,参加“2023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第七届黄河国际论坛”,围绕玉米种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聚焦种源创新、关键育种技术、优质高效安全新品种选育及其应用,一同探讨破解玉米产学研用一体化中的瓶颈问题。
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近年来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河南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种业科学技术创新,作出了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建设中原农谷的战略决策,积极推动“农科教”“育繁推”资源向中原农谷集中布局,这为进一步提升河南乃至全国的玉米遗传改良与生产水平提供了重要契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教授坦言:“我国玉米产量提升还有较大空间,玉米病虫害防治、黄曲霉及呕吐毒素超标等情况也值得更多关注。”他希望玉米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特别是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在种质和育种技术创新这两个关键点发力,选育突破性玉米新品种,坚持上中下贯通,产学研融合,实现我国玉米育种领域向科技型、智能化、精细化的转变。
本次论坛共有33场学术报告,美国科学院和工程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Steven Briggs作了首场学术报告。他认为,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从全基因组水平对F1代杂交种的基因表达、蛋白丰度、代谢水平等多层面的系统研究,能够为玉米杂种优势形成分子机制的解析提供更多见解,并有可能鉴定出与玉米杂种优势紧密关联的生物标记。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就玉米基因组解析、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发掘、新品种培育与应用等方面做了广泛和深入研讨,达到了交流思想和相互启迪的目标,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优良玉米新品种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玉米遗传育种学科奠基人之一、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吴绍骙先生开创了我国农作物南繁北育的先河,提出南繁加代(异地培育)理论,使玉米、水稻、高粱、棉花等农作物的育种效率提高一倍以上。随后,河南农业大学陈伟程教授开拓西部高产稳产种子生产基地,为保证我国玉米生产用种提供了保障。河南农业大学一代代玉米专家薪火相传,奋斗在育种科研一线多个玉米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为河南粮食生产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暨第七届黄河国际论坛现场签约环节。 孙慧敏摄
论坛期间,河南农业大学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受到国内知名种业企业的高度关注,包括豫单7910、豫单973、豫单2362等7个新品种成功进行产业化签约,获得品种和育种专利技术转让以及联合研发经费5160万元。
“一切研究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实际生产中去,要能帮他们处理问题。”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主任汤继华带领团队瞄准市场需求,调整育种方向,申请了10余个玉米功能基因的发明专利,选育出12个通过国审和省审的玉米新品种,其中MY73破解了黄淮海夏玉米区高产优质多抗难以兼容的卡脖子难题,具有耐密性强、产量高等突出特点,尤其适合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慢慢的变成了黄淮海夏玉米区主推品种之一。
“科研之路没有尽头,一代代科研人连续攻关、接续奋斗,我们不会忘记先辈们走过的路,在科研之路上我们会一直追寻,让梦想更多地照进现实。”在读博士李鑫龙说。
黄河国际论坛是由河南农业大学发起的高水平学术论坛,起始于2014年,至今已举办7届。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河南对全省党员、干部和党组织进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把全覆盖开展与分领域推进统筹起来、把落实上级要求与贴近基层实际贯通起来,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坚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落实河南紧盯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抓好自学基础上,精心办好读书班,分2期集中学习研讨。…
时而低沉悠扬、时而清脆明亮,乐声不时从古色古香的庭院传出,琴、筝、阮、琵琶等招幌沿着青瓦白墙的村居排开。这里是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