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年至今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国家领导人已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粮食安全问题。
可见“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已经上升到当前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而在一个多月前的2月22日,伴随着“一号文件”的发布,“吃饭为大”的脉络变得更明晰。今年的“一号文件”将核心点落在了乡村振兴与种业振兴上,尤其是后者,重视程度上升到空前高度。
回顾过去几年的中国种业市场,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2014-2020年这六年间,其规模已由482亿元增长到552亿元,一直稳居全球第二位。并且预计到2025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732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将达到5.8%。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种业市场将会持续保持增长趋势。但从过去几年行业的整体表现上来看,种子行业似乎称不上是朝阳产业,原因是受土地规模及其他条件的限制。
这个其他,自然也包含政策。受临储政策以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影响,2016年以来,玉米等主粮价格的一路下行,伴随着的是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受到了影响。如国内玉米种子行业中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登海种业2017年的营业收入曾出现大幅度地下跌,下滑幅度甚至将近50%,归母净利润同比更是大幅度地下跌62.3%。
当时市场流行的说法是,2017年,种子行业进入了至暗时刻,以至于后来的三年,种子行业都不太景气。
到了2020年,整体行业才又有了转机。登海种业营业收入也在2020年达到了9.01亿元,同比有了9.42%的提升;归母净利润达到1.02亿元,同比提升145.18%,赢利状况有了不小的改善。
登海种业2021年年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33%。
相比于过去几年,2021年的业绩异常亮眼。登海种业对此解释有两方面的因素,一种原因是大环境的变化。2021年商品粮玉米价格上升,从而也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公司自身的变化。登海种业的种子业务整体向好,且包括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的销量也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同时,登海种业的子公司在盈利能力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以玉米起家的登海种业是中国第一个民营玉米产业化种子企业。于1998年7月创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位居我国种业50强的第3位,稳居玉米种子行业龙头。
目前,登海种业拥有国家级平台6个、省级研发平台3个,为了进一步提升研发技术水平,还成立了“紧凑型杂交玉米研究中心”。并在西部的新疆、宁夏、甘肃、以及大本营山东建立了稳定的种子生产加工基地。
粮食安全在短短几个月被屡次强调,也说明粮食安全并不安全,一种原因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俄乌战争;另一方面的考量也在种源。而为了更好的提高种子的生产质量,登海种业又先后在甘肃、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宁夏、新疆等地投资建设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和子公司,在扩大公司制作规模的同时,也提高了种子生产的安全性。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登海种业已完成了以掖单2号、掖单6号、掖单13号、登海661与登海605、登海618为代表的5代玉米杂交种的进步性替代。
第四代和第五代品种登海605、登海618,具备良好的抗病性和高产、抗倒伏、早熟等特性,销售量也呈连年增长的趋势。同时,更引领着中国杂交玉米向种子优良的方向发展
除了种源的安全性,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也是促进种业振兴、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而加快农业生物育种的创新,也是打好种业翻身仗必经发展新阶段。目前,中国的本土大粮作物种子基本上100%由中国企业掌控。这也代表着,种子行业在目前的应用技术层面上并不存在“卡脖子”情况,但卡在了科技的竞争上,这方面任旧存在巨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其实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多项突破,但仍有一些短板存在,比如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中国的种业企业整体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还偏弱,加之规模不大,一体化方面的机制及水平方面都亟待提高。再加上传统的育种技术已达到了瓶颈阶段,不管是在产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很难再有新的突破。育种周期又长,基本需要8-10年左右,并且遗传多样性上又表现的很狭窄,存在盲目性和经验性等问题,也正因此,优秀的品种便显得可遇不可求。
生物育种正是给了这样的一个好方法,因其更有选择性。登海种业正是利用了这种高新技术,在种质资源创制、精确育种方面冲锋在前,目前已选育出18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为进一步发掘地方品种的优异基因奠定了良好的材料基础,也拓宽了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
目前,世界上春玉米最高的单产是2500多公斤,夏玉米最高单产是1402.86公斤,这个成绩都是由登海种业创造并保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