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南竞彩网站
转基因监管政策明朗资本加速涌入生物育种业
日期:2024-01-04 作者: 江南竞彩网站
江南竞彩网站

  2023年多个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最终通过农业部品种审定,生物育种产业化正步入快车道。

  多年来,在首都国际机场向北几公里北京顺义区的一个开发区内,带着博士、硕士头衔的百迈客生物公司的研究人员始终致力于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研发,其基因测序服务提供给医院、农业科研机构、企业等。从农业的角度来看,百迈客专注于农业产业链的上游,业务以农业生物功能基因挖掘为主。

  这家农业高科技企业成立于2009年,在此公司网页的业务介绍中,这些冠有“亚细胞级空间组学芯片”、“Illumina、Novaseq等系列测序平台”、“二代、三代基因测序、分析”的晦涩字眼让外行人望而却步。正因为科技含量高,在此公司的所有员工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就占60%以上,还有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专家20多人。

  不过,此公司的创始人,百迈客生物董事长郑洪坤最近有了新的想法。他决定向产业链下游进一步延伸,扩大公司的生物育种业务。

  郑洪坤的动力非常大程度上在于中国生物育种政策愈发向好。2023年多个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最终通过农业部品种审定,生物育种产业化正步入快车道。

  这也让郑洪坤这样的创业者跃跃欲试,多年来,百迈客生物积累的核心技术在育种领域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资本也闻风而动,在以往和长期资金市场的朋友交流过程中,郑洪坤很少刻意提及农业。最近,他也陆陆续续见了一些投资人。他明显感受到,现在投资机构对农业领域的热情比以往更高了。

  今年11月,长期扎根农业领域的机构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格农业”)发布了一份《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投报告》。报告对近十多年来农业投资划分出不同的阶段。

  其中,2012年到2014年为规模种养时代,农业产业投资刚刚起步,主要布局在农产品加工、传统农机、肥料、饲料领域,之后,又经历了2015年到2017年的电商零售时代和2018年到2020的“数字化农服时代”。

  而2021年到2023年,则进入了“生物农业时代”。报告中,艾格农业列举了生物农业时代受到资本青睐的几个方向,如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合成生物学、微生物肥料/农药、细胞培养等等。

  近几年投融资数据也印证着艾格农业的判断。《光明日报》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2022年,种业投资并购加速推进,2022年农作物种业领域投资金额达12.7亿元,是2020年的16倍,并购金额达17.3亿元,比2020年增长57%。

  2023年,种业投资火热延续。上述《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投报告》显示,2023年1-9月,农业科学技术创投市场投融资事件162起,这些投融资事件集中在农业生物科学技术、创新食品与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科技&智慧农业、绿色低碳和农业新材料,其中农业生物科学技术赛道最为热门,项目数量与交易金额均居榜首;早期项目(种子轮至A轮)占比最高,共计达到75.95%。

  艾格农业董事长黄德钧对界面新闻介绍,第一笔对转基因公司的商业化投资其实就来自艾格农业。

  2016年,艾格农业联合隆平高科对瑞丰生物进行了千万级投资,这在当时可谓罕见。在那此前,还没有针对转基因公司所做的商业化投资,多数公司依靠国家给予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国家财政支持。

  在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交易大会召开期间,中信农投毛长青(左)、瑞丰生物沈志成(中)、艾格资本黄德钧(右)三人合影,三方合作达成了对瑞丰生物的第一笔商业性投资。黄德钧供图

  然而即使有了先例,那些年,生物育种初创企业寻求融资依然困难重重。隆平生物创始人吕玉平也曾对媒体回忆,从2016到2018年近三年时间,自己见了无数投资人,却没有拉来一笔投资。

  直到2018年,隆平高科完成对陶氏益农巴西特定玉米种子业务的收购,由于缺乏自主的转基因技术,才找到了正在四处找投资的吕玉平。经过双方协商,隆平高科最终以1000万借款入股,支持吕玉平成立公司。

  而现在,参与生物育种投资的机构明显增多了,背景也更为多元。国投创益、国投种业副总经理冯越对界面新闻介绍,早期生物育种企业投资大多数来源于国资背景机构。

  像是国投创益便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迄今为止已完成了7家生物育种领域头部企业的全覆盖投资,其中就包括粮元生物、瑞丰生物、丰乐种业等。今年,国投集团更注资40亿元在海南崖州湾成立国投种业,计划从财务性投资转向产业控制,进而将种业打造成一个产业板块。

  冯越注意到,随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提升和长期资金市场的关注提升,目前国资和民资都在加大对生物育种产业的投资力度,民资的投资提高很快。国资机构中主要是国投、中化和中信等国资在投入,近几年来自民营农化公司、种业公司等不同背景的资金也逐渐加入。

  多位受访者都对界面新闻介绍,生物育种受到资本关注,正是得益于近几年来转基因政策加快出台。

  黄德钧选择投资瑞丰生物的那一年,转基因商业化还没明确的时间表。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学技术创新规划》正式印发,将转基因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明确要推进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但有关部门对于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的口径始终为“审慎推广”。

  这也造成了之前鲜有资本敢于投资转基因育种。黄德钧说,外界当时一致认为转基因种子的产业化还遥遥无期。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转基因品种再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后,一定要通过品种审定获得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才能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

  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一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2009年,原农业部曾发放三个水稻、玉米转基因育种安全证书,但这些品种都未能通过品种审定走向市场。

  而他之所以敢于投资,是基于一个判断。艾格农业曾预测,随着肉蛋奶消费的增长,饲料粮的供应会出现缺口,到2020年,中国很可能要开始进口1000万吨到1500万吨玉米。

  事实证明,艾格农业没有判断错。海关总署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1到12月,粮食累计进口14262.1万吨,其中大豆全年进口量突破1亿关口,而玉米进口量达到1129万吨,首次突破720万吨进口配额的限制。

  然而国内玉米、大豆的产能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不足以满足国内供应,这就带来了巨大的缺口。

  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大豆消费量为产量的近六倍,消费量高达11993.34万吨,产量却只有2036.06万吨,自给率仅为16.98%;2022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7353.90万吨,消费量为28814.49万吨,也相差近1500万吨。

  供需缺口之下,2022年全年进口粮食已达到了14687.2万吨,这中间还包括大豆9108.1万吨,玉米2062万吨。

  与此同时,多位采访对象也都对界面新闻表示,传统育种技术往往依靠不断试错来选优,在产量或者品质上已很难再提高。而依靠生物育种,则有可能改变国内玉米、大豆产量较低的局面。

  以玉米为例,郑洪坤对界面新闻介绍,目前的玉米育种多围绕高产,培育矮秆玉米品种,矮杆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可以种得更密,这样,产量就可以更高。而要培育矮秆玉米,就需要将玉米的矮秆基因找出来进行应用。而同一种作物中,能应用的形状也有很多,也能够准确的通过不一样的地区的对种子的需求来做改良。

  此外,生物育种技术还大幅度提高了育种效率。郑洪坤介绍,“在杂交育种阶段,培育新品种需要10年往上,如果增加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进行选育,大概也得5、6年,到现在此阶段,大家一般喜欢叫智慧育种,大概三年左右就可以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2023年7月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集团,“智慧育种”展示沙盘。作者:范剑磊

  除此之外,对当时的投资机构而言,即使看好生物育种领域,也需要判断投入时机问题。“投早了,也有一定的可能挺麻烦,但如果投晚了,要再去投就太贵了。”黄德钧感慨。

  而政策,正是投资机构们等待的信号。从2013年起开始关注基因育种赛道的国科嘉和执行董事魏玮对界面新闻介绍,早期农业科学技术投资有几个难点,合规难度大,资本回报周期长,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市场化投资机构很少在这一领域出手。

  魏玮注意到,随国家指导三农工作的发布,鼓励并完善以资本形式助力农业发展的政策出台,慢慢的变多农业企业挂牌上市,更多投资机构也开始关注农业科学技术。转机在2019年到来。那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公布“拟批准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192个植物品种目录”,并将两个抗虫玉米品种和一个抗除草剂大豆品种列入其中。

  这份名单率先引爆的就是长期资金市场。2019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登海种业、隆平高科、大北农等纷纷涨停,长期资金市场也因此出现了“转基因”板块,以大北农、隆平高科为代表。

  而后2021年的一号文件中,种业首次单独成段表述。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2021年2月1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鼓励农业转基因生物原始创新和规范生物材料转移转让转育的通知》,明确支持从事新基因、新性状、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性强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活动,鼓励已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向优良品种转育。

  该政策明确支持企业转基因研发投入,也被视作加码农业转基因生物产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信号。2021年之后,不论是转基因产业化试点,还是修订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及公开征求品种审定意见,中国都在稳步推进。

  2022年,农业农村部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4项规章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后来又在6月份制定了国家级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的审定标准并发布实施。

  当时,业内认为,审定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此外,长期让投资机构头疼的退出难题也有了新途径。冯越对界面新闻介绍,2022年,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将生物农业纳入范围,生物育种企业登陆科创成为可能,生物育种企业的融资能力极大的提升,慢慢的变多资本关注并大力投资生物育种企业。

  事实上,中国企业很早就慢慢的开始了转基因育种的研究。例如大北农于2004年成立植物基因工程专家委员会,布局生物育种赛道。2005年,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瑞金”)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后,奥瑞金就开始向转基因育种方向转型。

  但转基因政策迟迟未能放开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企业承担着长期的投入,却没有办法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这种状态下,不少公司都无法持续发展转基因业务,甚至行业也难以良性发展。

  事实上,这些育种企业也想过其它对策。2015年,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曾进军美国市场,宣布将试水在美国销售转基因玉米种子,这是国内及全球首家获准进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商业化的企业。

  大北农也选择了先发展海外。2019年,大北农研发的转基因大豆DBN-09004-6获得阿根廷政府的正式种植许可。

  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2020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批准清单》,批准进口的产品有大北农的转基因大豆DBN-09004-6。这成为中国首次批准进口国内公司研发的转基因大豆产品。

  奥瑞金进军美国的计划并不顺利,《财经》杂志报道显示,2018年中国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转基因研发技术企业奥瑞金种业(SEED)目前研发团队已经基本解散。

  中止转基因业务的企业并非只有奥瑞金一家。上述报道还显示,中种集团旗下的生命科学技术中心,也在2017年经历了机构调整,转基因育种部被拆分,分别并入技术平台部和技术创新部,科研与管理人员出现流失。

  黄德钧也记得,敲定瑞丰生物的投资前,艾格农业曾对转基因育种领域中有可投项目做过一番研究。早期曾有五家机构经国家批准可以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得到财政款作为经费,像是大北农、奥瑞金、瑞丰生物等都曾是其中一员。

  于是,在国内的生物育种市场,出现了一个独特现象。郑洪坤发现,国内的育种经费80%都来自有政府经费支持的科研机构,企业育种研发投入占比很少,占比不足20%

  然而科研机构并不看重市场表现。郑洪坤举例来说,从生物育种技术需求来看,在找出育种所需的功能基因到批量选育新品种的不同环节中,国内的科研机构往往只注重于找出基因,并将其功能验证明白,而不太关注多管线批量选育新品种,提升育种效率。

  这也是农业领域里长期存在的科技、经济“两张皮”的体现。资本的加入,也是解决办法之一。

  2023年5月,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投资联合体宣告成立。这是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导下,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投资平台、产业资本等共同发起的农业科技创投服务平台,其中汇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投资机构、上市公司和农业科创平台等具有影响力的单位。

  黄德钧对界面新闻介绍,这一联合体的成立,就是想增加创投对国家重点关注的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

  由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投资联合体主办的首期农业科学技术金融高端对话中,瑞丰生物创始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沈志成谈及自己的经验,“我的开发团队还算得上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走向市场要落地,可能在大学的实验室能够做的还是不够的,融资是很重要的。要做产品研究开发肯定有一个班子才能把这样的产品做好走向市场,要有团队做这件事情。”

  2019年隆平生物正式成立以来,也已经连续完成了5轮融资。国内管理顶级规模的影响力投资机构——国投集团已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隆平高科、新洋丰、新希望等产业资本及红杉资本、大湾区共同家园基金和崖州湾创投等金融资本相继成为公司的战略股东。

  瑞丰生物也在近年来陆续完成了多轮融资。在2022年的上亿元B轮融资中,瑞丰生物获得了国投创益的投资,博裕投资旗下风险投资平台万物资本和知名投资机构瞰道悟新资本跟投,原股东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增持。

  大北农也曾在2021年公告,旗下转基因研究的主平台的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当年的投前估值就已达到39.22亿元。

  2022年,瑞丰生物B轮融资时,投前估值为20.35亿元。据黄德钧介绍,现在瑞丰生物估值已达到约30亿元。

  按目前转基因明星公司的估值,黄德钧说,小基金基本已很难投进去,目前投资的主力是大基金和国家基金。

  现在,这一些企业即将线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公示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品种审定会议初审通过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及相关信息,公示期为30日。最终,12月7日,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品种审定,涉及企业包括大北农、隆平高科等多家企业。

  这也意味着,他们在市场上抢到了先发优势。“现在哪怕奋起直追开始申报,也需要一个时间段,大概需要三四年。”黄德钧表示。

  《证券日报》报道显示,仅在转基因玉米制种方面,2022年大北农和杭州瑞丰制种面积6.7万亩,2023年达7万多亩,仅大北农占整个转基因制种面积一半。2023年制种加上去年库存,预计满足2024年转基因推广面积3000万亩左右。

  冯越表示,转基因种业技术壁垒极高,若转基因种子成功上市,拥有转基因性状储备以及传统品种优势显著的企业将会充分受益,同时套牌假种现象将遭到沉重打击,头部种企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资本也将目光投向了有着“下一代作物育种技术”之称的基因编辑技术。国内已经涌现了一批应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育种的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和明星项目。

  其中佼佼者当属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4月28日,舜丰生物自主研发的高油酸大豆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获批安全证书的农业基因编辑产品。

  “新出现的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估值在一、两亿左右。但这种投资风险较高,最终能不能拿到安全证书,能不可以真正在实践中应用,也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中间风险因素就比较多了。”黄德钧说。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