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平畴泛金。10月的七十一团,玉米地如金色的地毯铺向远方,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日前测产结果为,七十一团万亩玉米预计单产1256公斤,连续13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七十一团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大面积玉米单产领先水平,为提升我国区域玉米生产整体水平、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说。
早在12年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王兴利曾对此表示质疑,但随后一年年的实地测产数据,让他竖起了大拇指。
喜获“十三连丰”,七十一团职工群众笑逐颜开。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七十一团,探寻“十三连丰”背后的“密码”。
大型联合收割机隆隆驶过,摘棒、剥皮、去芯、装仓、秸秆粉碎,整个作业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看着一堆堆金色的“小山”,七十一团六连职工刘霖感慨道:“玉米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一定会觉得很幸福。”
2022年,刘霖种植的500亩玉米单产达到1230公斤。今年,他种植的玉米单产1250公斤,预计能带给他70余万元的收入。在刘霖眼里,植株是有感知力的,适宜的气候、土壤、水质,加上精心的呵护,必然能让小苗茁壮成长,带来一个个丰收年。
“大道至简。想要玉米高产,就要创造优良的生长环境。”常年在七十一团从事玉米高产研究工作的李少昆说,“七十一团创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不是偶然,是天时地利人努力的结果,是长期积累的成果。”
李少昆介绍,伊犁地区分布着很多高山以及广阔的盆地,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形,使水气易在这里形成降水,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为位于巩乃斯河南岸、土地平整的七十一团提供了适宜的湿度和光热条件。
七十一团是四师农业大团,10余万亩耕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种植玉米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的玉米颗粒大、色泽好、容重大、品质高。
在七十一团博物馆,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早在1956年,七十一团玉米单产就达到322.9公斤,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并获得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1964年至1966年,荣获“全国农垦十面红旗”“全国农垦系统标兵农场”等称号,时任团长柏振岐受到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格外的重视粮食安全,立足自身优势,统筹政策、资金、技术,将最好的土地规划出来连片种植玉米,与国内先进科研团队合作,不断推进玉米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造玉米高产创建“七十一团模式”,为玉米连续十三年高产注入强劲动力。
秋阳下,玉米叶在秋风中飒飒作响。站在地边,看着来回穿梭的运输车辆,耳边不时传来各连队玉米收获进度和产量的消息,七十一团副团长孔维心里充满丰收的喜悦。
“今年,团场实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项目,建设1个超高产攻关田、11个高产示范田、1个品种展示田,示范带动了全团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孔维说。
“在大江南北,玉米高产基地数不胜数,地处西北边陲的七十一团万亩玉米单产连年居全国前列,科技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如说。
“国家级科研单位科创优势、人才优势显著,要敢于向上借力,向下输力,挖掘粮食生产更大潜力。”四师可克达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友介绍,师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多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专家在七十一团指导实施高产模式栽培、高效全程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滴灌移栽等新技术,并使其快速推广应用,玉米高产创建不断取得新突破。
王克如是七十一团玉米高产创建的策划者,也是团场连获万亩玉米高产佳绩的见证者。
连续5年,每到玉米生长关键期,王克如便和小组成员千里迢迢来到七十一团,进行玉米高产科研、采样记录等,与师团技术人员商讨科技应用、高产创建方案,全程进行技术跟踪指导。
一次,针对施肥,王克如与七十一团农业科技术人员意见相左。最后,根据团场地理、气候真实的情况,王克如采纳了团场农业科技术人员的意见。
“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在推广先进的技术中善于‘拿来’,并做到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七十一团逐渐形成了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玉米高产种植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王克如说。
收割机隆隆驶过,将颗粒饱满的玉米收进仓中。连日来,七十一团各连队抓住晴好天气,抢时收获。
七十一团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组织、观念、技术、服务上下功夫,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强玉米产业。
“粮丰才能国安,种好玉米一样能增收。”七十一团大力建设玉米高产种植示范区,推广新品种,并拿出资金对良种采用、基地建设等进行补贴,使玉米单产水平逐年提高,增收空间逐步扩大,团场玉米培养种植面积由千亩量级逐渐发展到万亩,至近年达到5万亩左右,实现了玉米大面积高产。
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第一个任务,七十一团党委紧盯种植业结构调整,各连队党支部逐步的提升服务水平,将粮食种植举措落实到位,形成了层层抓落实、共同促进玉米高产的局面。
“促进玉米稳产高产,团、连、种植户三级技术管理体系持续发挥作用,9个农业科学技术示范连、500余个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辐射全团。”孔维介绍,在强有力的组织引领下,“增密度、降高度、抓匀度、科学投入、统一管理”的玉米高产举措落实到位,形成了玉米高产合力,带动农业一线%以上。
一说起玉米,人高马大的二连职工代俊英的眼睛就亮了起来。他说,以前种玉米,单产仅在800公斤左右。近年单产超过1100公斤,每年收入近10万元,自己不但买了楼房、轿车,年年都会外出旅游,日子像拔节的玉米秆——节节高!(兵团日报记者/ 兰玲玲 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惠)(图片由叶香香 王亚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