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东北的天气逐渐转凉,成熟的玉米杆重重叠叠地遮盖了黑土地、一穗穗玉米果实沐浴着秋日的阳光。
等到采摘季正式拉开序幕,收割机和近百位农户同时作业,淹没在6000亩玉米地里。收割机劈开一条小道,经验比较丰富的农户们快速地把采摘下来的玉米抛到巨型货车上。
在通河县,这些玉米要完成一次华丽的蜕变:成为流向全国各地的鲜食玉米,而采摘只是这趟旅程的开端。在直播屏幕前,鲜食玉米拥有一批最忠实的粉丝,他们无需翻山越岭,就能品尝到甜糯玉米最佳的口感。
过去两年,辛选集团为广大购买的人和农户们搭建了一座桥梁,从东北黑土地生长出来的鲜玉米成为一张名片,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也在悄然地改变当地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通河县凤阳村本地人刘海龙的收割工作接近尾声。一眼望去,田地里只留下浑厚发油的黑土,似乎告诉世界,这里刚刚完成了一场隆重的采摘仪式,忙了近两个月,刘海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但淳朴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
“今年的收益肯定比去年要好。”刘海龙信心满满地向时代财经说道。去年,他把原先种植玉米、大豆和水稻的40亩地全都换成了玉米,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普通玉米变身鲜食玉米。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在他的印象里,整个通河县从未有过大规模生产高端玉米的先例。
放在过去,凤阳村的村民总是等着供应商收走成熟的农作物,他们通常不知道地里的农产品最终摆上了哪家商超的货架或者流向了哪些地区,而做成面粉或者饲料是玉米的普遍归宿,农户们一般只留下零星几棒玉米尝尝鲜。
由于今年夏天北方雨水充沛,原计划分三批次采摘的玉米赶上了同一个收割期。采摘工作从8月18日开始,并且在过去半个月迎来全面起飞。黑龙江有态度农业有限公司人资行政经理王哲仍然记得玉米采摘期热火朝天的场景,为了保留玉米最鲜嫩的口感,生产线多名员工分两班作战,争分夺秒地追赶进度。
“玉米的生长规律不等人,如果采摘时间提前,玉米容易爆浆,口感会变得很粘腻,但是过了黄金采摘期的话,玉米就会变干发硬,我们的标准是让每个消费的人都吃到口感最棒的鲜食玉米。”在王哲看来,选择最合适的时机抢收玉米是一门考验经验的技术活。
除了农户和生产线员工,玉米基地还配置了专家团队,他们在凤阳村一呆就是半年,跟进玉米生长的整个周期。玉米采摘前后是最焦灼的时刻,技术人员每天至少视察3-4次玉米的生长情况,为了不错过任何细微的变化,部分技术人员索性睡在了玉米地里。
隋晓磊是土生土长的通河县人,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辛选集团东北惠农项目副总经理,这两年,隋晓磊见证了辛选惠农项目的快速成长。
2022年,辛选惠农项目正式落地凤阳村,向农户承包了1500亩玉米地,当时公司还没有独立的厂房和办公室。
到了今年,辛选团队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玉米的种植规模扩大到6000亩。“去年的鲜食玉米获得了粉丝的一众好评,完全供不应求,有很多人买不到产品,另外,团队也想全面深入农产品种植,让当地农户也可以感觉到电商发展的红利。”隋晓磊说道。
在多数内行人看来,鲜食玉米对品种品质、种植方法、采摘时机、采摘方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成本自然只高不低,比如鲜食玉米品种一株杆子只能结一穗玉米、甜糯的口感只能在肥沃的黑土地中才能生长。
“没有靠近种植地的自动化工厂,很难实现鲜玉米的规模化生产,就算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也很难保证能有强大的渠道做后盾,能让鲜玉米有稳定的销售量。”隋晓磊向时代财经说道。
凤阳村往南60公里是玉米收割完成后的加工基地。这里是普通玉米变身鲜食玉米的快速通道,走进厂区,远远地就能闻见玉米清甜的香味。生产线万棒玉米有序地进入庞大的机器内,完成剥皮、清洗、蒸煮、烘干、包装等多道程序,与此同时,所有玉米都要接受两轮以上严格的检阅,最终脱颖而出的鲜玉米,露出一颗颗鲜嫩饱满、晶莹软糯的颗粒。
“颗粒颜色不统一、表面有压痕的都会被淘汰,有近3-4成的玉米不会流向打包环节。”王哲向时代财经介绍道。
研究表明,从采摘到成品限制在3-5小时内,可有效锁住鲜食玉米的营养和水分。在辛选玉米加工厂,生产线的所有的环节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一棒玉米从流进工厂到装到货运车上,通常不超过1小时。
在种植业的世界里,流传着着一条亘古不变的定律:所有的生产加工都要让位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包括工厂员工的生产排期、工厂建设的进度。
一年前,玉米加工厂所在之地还是一大片烂尾楼,这个占地7000平方米现代化工厂在今年春天拔地而起,走进车间,现代化的自动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作着。
隋晓磊向时代财经提起工厂落地前紧张筹建的日子,团队需要把控所有的环节的每一个节点,包括前期的地下管道、排污系统、水电等等。“工厂建设进度一旦拖延了,会影响一整年的种植和生产。”
车间里班组长于洪刚从连轴转的生产中稍微解脱出来,在他看来,所有生产线上的员工都非常纯粹,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对产品销量毫不知情,满脑子只剩下生产。“生产高峰期厂工们一天的收入能够达到5000-6000元,要比当地其他的工种高出好几千。”
从1500亩到6000亩,考验的不仅是生产能力,还有鲜食玉米的市场销量。9月初,5公斤标价25元的鲜食玉米出现在了快手头部主播蛋蛋的直播间,30万箱的备货几分钟内被抢购一空,不少粉丝一场直播抢了十多箱玉米,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他们的战果。“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玉米,黏黏糯糯的,还有一丝丝甜。”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写道。
相同的甜蜜感也在凤阳村农户之间蔓延开来,住在凤阳村的宋文亮没有错过玉米上架直播间的那一天,他全程围观了鲜食玉米从上链接到售罄的全过程,不断刷屏的“要玉米”字眼和直播间热情澎湃的氛围,让他的情绪也跟着被点燃了。
“看到自家地里种出来的玉米得到全国消费者的认可,特别有成就感,以前从来就没感受到这么直接的反馈。”宋文亮会经常留意产品的评论区,消费者的好评无形中成为一股动力。由于鲜食玉米的销量持续火爆,宋文亮的种植培养面积也从去年的70亩扩张到100亩以上。
身价上涨的鲜食玉米最先让农户吃到了甜头,增收成了这两年的关键词,刘海龙每公顷土地增收5000-6000元,宋文亮每公顷土地增收1万元,也有一批农户陆陆续续搭上这趟顺风车。“之前从没想过种地能赚那么多钱,今年参与种植的农户从70户增加到了90户,几乎9成有地的人都加入进来了。”
6000亩玉米地只是辛选惠农项目的冰山一角,总面积超过1150亩的木耳基地也在通河县悄悄生长。正值木耳采摘的黄金期,几十个农户坐在大棚内,将成熟的木耳从菌包中摘下,有的个头能有手掌大小。
相比玉米种植的普及化,木耳的培育更加精细复杂,从种植、浇灌、日常管理到采摘、加工,每道工序都经过行业专家把关,需要控制气温、水温、光照等所有的环节,在这里,大型机器设备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人工培育渗透到木耳生产的方方面面。
今年8月18日,这批木耳首次登上辛巴直播间,成为了爆款单品,卖出超过30万单,186万袋木耳飞向全国各地。
根据隋晓磊介绍,辛选惠农项目将以通河县为起点,未来将向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辐射,今年,玉米地的种植蔓延至临近凤阳村的双河村。
“其他村的人都很羡慕我们村,这算是辛巴给家乡最好的礼物了。”刘海龙颇为自豪地说道。
五年前,辛巴开启了辛选“做好供应链”的核心发展的策略,农产品产业带自然出现在辛选的规划中。“辛选扮演的不是中间商的角色,而是真正下沉到地里,从种植、生产、销售、售后形成闭环,帮助农户实现产品的升级。”辛选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时代财经说道。
今年8月,惠农计划又迎来了一次重大的调整。8月10日,辛选集团举办全员大会,新任CEO管倩在会上宣布了一系列调整措施,辛选将在战略、组织和人才激励等方面迎来升级。此外,全新的助农计划“辛火计划2.0”也被提上了日程。
据了解,“辛火计划2.0”,是辛巴辛有志以“接地气”为理念,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这个计划旨在招募农业合伙人,孵化农业品牌,孵化专业主播,提供教育兴农服务,进一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经过过去五年的发展,辛选已经成长为一家成熟的新零售企业,积累了超过8000万粉丝,旗下单场直播破亿的主播有13人,形成了从产业上游到销售渠道的直播电商生态。
在战略调整前的一个月,辛选集团农业板块海南总部正式在三亚落地,辛选集团正式进军智慧农业项目,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农业科学技术企业。
两年前,辛巴捐助百万元将凤阳村的一片荒地改造成了村里的休闲娱乐场所。在夏日的傍晚,村里的农民总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里,有的跳广场舞,有的借助丰富的器械设备锻炼身体。宋文亮计划忙完这阵子后,带着全家人一起去北京旅游。和所有农户一样,他在等待下一个丰收季的到来。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如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p
北京三批次土拍收官:总出让金达500.3亿元,热度稍有回暖,中海成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