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诗人藏克家所言:“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能够正常的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又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谢华安,1941年8月16日出生于福建龙岩,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
在实际 应用领域中,谢华安主的地位举足轻重。 能这么说,80%以上的中国人吃的都是谢华安院士主持育成的水稻良种“汕优63。
上世纪80年代,福建稻瘟病肆虐,三明、南平等水稻主产区普遍减产,乃至绝收。藏粮于技,为了寻找水稻抗稻瘟病的基因型,以谢华安为代表的福建水稻育种家们,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科技攻关。
“过琼州海峡,从晚上7点多开始彻夜排队,到第二天早上才有机会买到票。”谢华安还记得,彼时科研环境艰苦,条件落后,10多个人在生产队的仓库里挤通铺睡觉,每晚与农机、稻谷、柴油、农药、化肥为伴。早上下田,直到中午才能抽空回来喝口水。半夜还要轮流打着手电筒在稻田里打老鼠。有一次,谢华安在田间不慎踩到蛇,吓得一蹦三尺高,摔倒在田埂上。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做与蛇有关的噩梦。
正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福建水稻育种团队披肝沥胆,协作攻关,才智与汗水浇铸出丰硕成果。
谢华安主持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明恢63”,因再生力强,实现了再生稻在中国农业生产上的突破,促成了中国中稻--再生稻种植制度的完全形成,成为中国杂交水稻组合配制中应用最广、种植培养面积最大、维持的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
1981年,谢华安以“明恢63”为父本配制出来的杂交稻新品种“汕优63”,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还解决了抗稻瘟病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对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起到决定性作用,成为中国南方14个省市水稻主要种植品种,并被列为国家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获得1986年农业部优质米金杯奖,全国首届博览会金奖。
从1986年开始,“汕优63连续数年保持年种植培养面积居全国首位,到2020年,“汕优63累计推广近10亿亩,增产粮食700多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00多亿元,是中国年种植培养面积最大、累计种植培养面积最多、推广范围最广、增产粮食最显著的水稻良种。
“汕优63在世界稻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引入东南亚国家后被当地农民誉为“东方神稻”。
继“汕优63”后,谢华安领衔的福建水稻育种团队,在超级稻育种、航天诱变育种、优质稻育种、抗稻瘟病不育系选育、两系稻育种、超级再生稻育种和高产栽培等方面,屡创佳绩。
在袁隆平之前,我国就有一个研究水稻杂交育种的著名专家,他的名字叫丁颖,1888年出生于广东省高州县(原茂名县),是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先驱。
在丁颖之前,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稻国之一,国内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也证实了中国的稻作历史有将近万年之久;但长期以来、却没有人对于中国水稻的起源和演变,进行过系统科学的厘清和论证。
1884年,瑞士的康多勒(Candolle)提出,普通栽培稻起源于中国至孟加拉一带;但苏联和日本的研究人员,则认为稻种起源于印度。
丁颖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遗踪,从历史学、语言学、古生物学、人类学、植物学以及籼粳稻种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做了系统地考察研究,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中国栽培稻比印度更早、中国稻种不可能来自印度,而是源于中国南部地区的野生稻;并得出结论:中国是世界稻种传播中心之一。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稻学发展。他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水稻专家,开创了中国的很多个第一:
1933年选育的“中山1号”是世界上第一次用野生稻种与栽培稻自然杂交育种的成功尝试。
1936年,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水稻新株系。
他还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第一个系统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从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等理论研究,到稻种系统选育、栽培、灌溉等具体应用技术,他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在长期的科学实验中,丁颖还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先后选育出60多个优良品种用于农业生产,对我国的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周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
在教学时,“学农、爱农、务农”是丁颖经常对师生说的一句名言,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1964年10月14日,丁颖因肝癌晚期、病逝于北京;弥留之际,说了一句让女儿丁和筠终生难忘的话:“我这辈子都没有懒过。”
原名传学(1909年-1966年),四川南充市营山县天池乡人。西南农学院创始人、著名水稻专家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袁隆平之师 。
管相桓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成归国后,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相当于高级农艺师),主持全省稻作改进事宜。
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华西大学农学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华西大学农业研究所农艺主任、四川省生产计划委员会专员等职。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开始水稻杂交育种。选育出川东南新培之双季稻,川北种植之晚稻等品种。
新中国成立,管相桓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受命创办了西南农学院,为了振兴我国农业科学培养人才。
他身处逆境积极从事科研,在我国率先建立了水稻品种资源基因库。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稻谷的种子库、基因库,很多品质极其优良的种子都是他存下来的,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水稻遗传学之父。
很可惜的是,五十年代初,我国学习苏联一边倒,当时苏联学阀李森科反对基因学说,称之为反动理论、形而上学予以批判,管先生所研究之基闪遗传学遭到扼杀。
黄老爷子当年这项技术就直接把广东稻谷单产从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
1955年起,黄耀祥先用矮仔粘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择,从中选出性状比较优良的矮仔粘4号,1956年再以后者为母本,与生产上推广的高秆品种广场13进行杂交,终于在1959年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
此外,黄耀祥还主持育成了一批适宜不同造别、不同熟期、不一样地区种植,在高产、优质、抗病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新品种。
其中双朝25早晚兼用,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不论在地力较薄或是中上等肥力的田块种植,均表现高产稳产,1990年亦被农业部列为在全国重点扩繁的水稻新品种。
李必湖,1946年5月出生,湖南沅陵县人,土家族,博士生导师。现任怀化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为杂交水稻研究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多次受到国家、省、厅的表彰和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70年冬,按照袁隆平院士制定的技术路线,在海南发现野败,为攻克中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保持系难关打开了突破口,促成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成功;
1988年以来,指导助手育成国内第一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及一系列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金优402、威优402、八两优100等,为杂交水稻研究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
多次受到国家、省、厅的表彰和奖励,其中籼型杂交水稻选育,1981年获国家特等发明奖(排第2);
安农S-1籼型水稻温敏不育系研究,1998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第2);
籼型杂交早稻威优402的选育与应用研究,1998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第2);
安农S-1籼型水稻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研究,199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排第2);
籼型杂交早稻八两优100的选育与应用,200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第2);
此外还荣获光召科技奖、中华科教基金奖等,是国家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
颜龙安,1937年9月16日出生于江西萍乡,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颜龙安从1970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2年带领课题组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
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18.74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
1973年研究明确野败恢复基因的分布规律,1973年育成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
1987年发现萍乡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1980年提出增大三系库容量的育种思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带领课题组选育出献优63、新优752、博优752等已大面积推广的超高产水稻新组合 。
因为1972年冬,颜龙安育成“二九矮1号”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开始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而袁隆平则比颜龙安晚了将近一年,在1973年秋天才育成“二九南1号”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所以很多人也把颜龙安称为中国真正的三系杂交水稻之父。
朱英国(1939年11月1日-201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植物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朱英国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先驱者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
他培育的红莲型珞优8号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比一般种子的亩产量高出近100公斤。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从遗传多样性上讲,红莲型起到了隔离带和防火墙的作用,有利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中,他揭示了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规律、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诱导规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细胞学基础和发育生物学等特性。
在杂交稻领域,袁隆平的野败型与武汉大学的红莲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目前,朱英国的团队正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把稻谷作为生物反应器,将医药产品相关基因如人血清白蛋白、拟胰岛素基因和小分子多肽转到水稻米粒中表达,生产医用产品,让杂交稻绽放奇葩。
石明松(1938~1989),湖北仙桃人,原籍江苏如皋。中国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得者 。
10多年来,他在协作组的配合下,致力于光敏感核不育二用系研究,终于育成一种多用的核不育系新型稻种--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摘下水稻皇冠上第三颗明珠。
1985年10月,通过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以及省内外50多位有关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这项成果是我国水稻史上继矮化育种、杂交三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在国际上居领头羊,正式命名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
当年,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三系法杂交水稻,开创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提高单产的新纪元。
而石明松发明的光敏感核不育水稻比三系法杂交水稻,程序更简单、种子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低、配组更自由、好品种易选。国家将其列入全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和863高技术探讨研究计划。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由此照亮了整个水稻世界。20多年来,水稻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都源于石明松的开创性贡献 。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奖特等奖。在50个获奖人名单中,袁隆平排第一,石明松排第二。国家科技奖,是国家授予科技工作人员的崇高荣誉。
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上,以“稻花香”为典型代表的“五常大米”以639.55亿元的品牌价值高居大米品牌榜首。
而一手缔造了如此辉煌的田永太,却低调地表明了自己不过是幸运地捡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1969年临近秋收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霜降袭击了五常龙凤乡,数百亩田地面临颗粒无收的惨状。身为生产队长的田永太意识到“光靠外地引进的种子是不行的”,于是决心“非得拿出个当家稻种来”。
此后的一周里,田永太走遍全村300多亩稻田,寻找可用作稻种的成熟稻谷,最终在“稻海”里意外发现了几株焦黄的稻穗。
田永太惊喜地发现,这几株稻穗和原本引进的品种区别很大,不仅不带芒而且圆润饱满,通体焦黄。如获至宝的田永太把稻穗带回家,精心保管。
来年他把稻种种下,就这么几株稻种,秋收时竟然收获了48斤水稻。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517”稻种。
随后“517”得到了广泛推广,大家都赞叹这种“口感好,产量高,还不得病”的稻种“真带劲”。也从此,开启了五常大米独领风骚的时代。
品种自然变异的概率大概为万分之一,而被人发现的概率不过百万分之一。显然,田永太是幸运的,而幸运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执着的追求。
“517”的问世为五常稻农带来福音,接下来的几年也是连连丰收。然而,连年的种植大大消耗了土地的肥力,加上稻种本身的自然退化,田永太似乎看到了“517”的结局。于是,他再次开始了寻找稻种之路。
他相信,在当时那种条件下还能茁壮成长的稻米,一定具备突破性的强大生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再次“幸运地”在稻田里发现了12株金黄的稻穗。
经后期悉心培养,“稻子成熟后连叶子都是香的”,就这样,稻花香大米诞生了。
李振声(1931年2月25日-),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 农业发展的策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主要是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育成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 及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
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人,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名誉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中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
编辑按:附录一网友对众农学家之间关系的问题解答。一家之言,只能作为参考,希望看到更多有关共和国粮食问题的文章。
编者按:不管中考也好,高考也好,如果众学子皆举例袁老,会让改卷老师有审美疲劳。所以,家长可将此文发给孩子们看看,既可增长知识,又可用于作文素材。一定会让改卷老师眼睛一亮的。因为你知道了他不知道的知识。
点击☞ 10年老公没给家里一分钱,靠啃娘家生活:全职太太?保姆都不如吧?
点击☞ 沈阳14岁少女被水瓶塞,视频全网疯传:稚嫩的青春,已长出噬人的獠牙
点击☞ “我妈只不过因为嫂子怀孕不想给12万彩礼,嫂子就把孩子打了,她也太狠心!”
*作者简介:张丹枫,自由撰稿人。时光盛宴(ID:SGDSY888):探讨熊娃变牛娃的可能性及可行性。欢迎同好加盟或投稿,分享育儿经验。我们大家都认为: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本质。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小径交叉的花园,家长用心用功,定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家孩子的成功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