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指导
一号文件出台生物育种产业化政策加码 玉米、大豆发展前途广阔
日期:2023-09-25 作者: 技术指导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生物育种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途分析报告(2023-2030年)》显示,生物育种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统称,最重要的包含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等技术,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开展高效、精准、定向改良和品种培育。

  国际上将育种分为4个经典阶段,当前部分发达国家已经逐步进入育种4.0时代,而我国生物育种仍处于以杂交育种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时代”到“3.0时代”之间。未来,随着基因编辑等技术监管的宽松、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我国分子育种产业化进程将会促进加快,进一步催生对底层生命科学工具的需求。

  21世纪以来,受益于种子行业快速地发展,全球生物育种市场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头部种企都纷纷布局生物育种这条“超级赛道”,大力研究开发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育等技术,并且各国先后将生物育种确定为国家发展的策略。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2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种植,42个国家或地区批准进口,共71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了生物育种作物,植物种类多达 32 种,累计种植培养面积达 400 多亿亩。生物育种已进入到以抢占战略制高点、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机遇期,呈现出高新化、一体化、寡头化的发展趋势。

  从头部种企的布局来看,德国拜耳(原孟山都公司)、美国科迪华(原杜邦先锋公司)等为代表的国际大型跨国种业巨头主要是通过收购、并购、海外发展等方式来提高个人的生物育种竞争力度。其中,科迪华在玉米领域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分子育种专利、掌握了60%以上的种质资源;拜耳的转基因育种技术全球领先,被拜耳收购的孟山都拥有1700多项转基因技术专利,掌握全球90%转基因种子专利权,是当之无愧的种业市场超级航母;先正达是全球第三大种子公司,2017年6月中国化工宣布完成对先正达的收购;巴斯夫是全球化工巨头,种业小而优,以创新为驱动力,倡导数字技术、产品和作物多元化;利马格兰是全球第二大蔬菜种子供应商,具有独特的合作社商业模式。

  国内市场来看,我国生物育种研发力量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缺乏具有自主品牌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或联合体,生物育种产业化的资源整合能力弱,把控种子、生产等产业化应用的风险能力低。《2022年中国农业分子育种行业发展白皮书》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超过90%的科研成果未实现产业化。在这样的模式下,我国种企规模小,且格局分散,2021年,前五大企业市占率仅约12%。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日前,通用型生物育种平台博瑞迪与阿里云达成合作协议,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农业领域的高通量、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智慧育种平台,这次合作将助推我国动植物生物育种产业化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生物育种行业要想破除“卡脖子”的状况,还需要更加多跨界者和资本的支持,才能合力打好“翻身仗”。

  2023年2月13日,《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明白准确地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芯片”为推动现代化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变得日益重要。目前,我国生物育种与国外领先水平有一个时代的差距,国际一流种业已走向设计育种4.0时代,而我国种业尚处在表型选择时代朝分子育种时代迈进过程中,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将是我国补齐种业短板的关键。2019年末以来,行业法规逐渐完备,此次《意见》中生物育种产业化政策再次加码,我国制种行业有望迎来中长期的产业变革。目前,我国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进程已经到品种审定阶段,待前期取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种企通过相关品种审定后,有望率先获得行业红利,同时受益于盈利水平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2023年大概率将成为转基因种子元年。

  生物育种是为了加快培育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饲、宜机专用等多功能、多样化的优良品种而诞生的生物学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与传统作物相比,农民能够正常的使用更少的土地、更少的水和杀虫剂生产相同数量的食物,因为能节省资源,在生物育种产业化的背景下,可明显降低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升单产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以中美数据为例,2020年我国的玉米和大豆单产不足美国的60%,在2010年到2020年间的差距继续被拉大。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在农作物育种领域的应用,若将“基因编辑+AI育种”两大前沿技术融合甚至能将作物育种成本降低90%。

  据联合国统计,截至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已达到80亿大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预计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100亿,随着人口与日剧增,传统育种已经没办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环境挑战,生物育种的产业化进程急需加速。同时,中国传统育种经过多年发展,取得巨大成果,也面临行业瓶颈,对复杂现象的理解有限,只能依靠不断试错来选优,产量或者品质已很难再有所提高。育种周期通常要8-10年左右,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狭窄,存在盲目性和经验性等问题,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已经越来越难选育出突破性的优异品种,优秀的品种可遇不可求,因此就需要升级换代,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在近年来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育种技术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希望。据IHS Market,2021年,全球商业种子市场较2020年增长7.1%至472.42亿美元,其中转基因种子销售总额增长了11.6%,达到约218亿美元,占商业种子市场销售额的46%。据lDTechEx Research,预计全球生物技术种子市场规模将由2020年的282亿美元大幅度增长57%至2031年的443亿美元。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当前我国生物育种行业面临气候、资源等多重挑战,要求从业者不停地改进革新和完善育种技术和方法,以适应不一样的需求和场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朝着育种的精准化和智能化前进,因此,加强产业协同并且构建一个包含科研机构、企业、投资机构等在内的生物育种产业生态圈是关键。

  从生物育种的作物类型来看,全球商业化种植品种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苜蓿、甜菜等32种。当前,全球前五大生物育种作物种植国中平均转基因作物应用率已经接近饱和,其中美国为95%(大豆、玉米、油菜),巴西94%(大豆、玉米、棉花),阿根廷接近100%(大豆、玉米、棉花),加拿大90%(大豆、玉米、油菜)和印度94%(棉花)。为增加营养食品的产量,缓解气候变化及新的病虫害带来的问题,这些国家要扩大生物育种作物的种植培养面积,将是通过批准新的生物育种作物和新的性状并将其商业化来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生物育种中很少涉及小麦,根本原因一来我国在2000年发布了水稻的基因图谱,而小麦到2018年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基因组序列;二来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发展缓慢,在育种阶段,周期比常规育种更长;三来欧盟日本等市场接受度低,禁止进口转基因小麦。随着我们国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小麦生物育种将全方面进入3.0时代。

  其中,玉米和大豆仍然占据最大的生物育种市场。玉米大多数都用在饲料和深加工消费,当前,国内玉米种子市场已基本被“先玉335”和“郑单958”两大品牌主导,形成“双寡头主导市场”的局面。就玉米而言,农户使用最多的5个品种中,3个是中外合资的种业公司生产的,2个是国内研发的;大豆大多数都用在饲料和油料消费,我国作为一个有4千年种植历史的大豆原产国,在1996年以前,一直是大豆的净出口国,占全球市场占有率的90%以上。然而到了1996年,随着转基因大豆在阿根廷、巴西、美国迅速推广,加上入世后,我国的进口配额制度被废止,“洋大豆”凭借着价格上的优势涌入中国市场。短短数十年,我国已由大豆净出口国转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80%以上依赖进口。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玉米和大豆消费保持扩大趋势,但我国玉米和大豆的产量提升缓慢。玉米缺口在2020年开始明显暴露,进口依赖度一度逼近10%,大豆依赖度总体提升,从2005年的63%提升到近些年80%+。尤其是今年5月以来,东北地区的玉米市场上涨形势更加显著。根据国内粮食加工公司给出的系列收购价动作来看,绥化昊天、吉林燃料乙醇等粮食加工公司纷纷上调玉米收购价。而通辽开鲁玉王、内蒙古巴山淀粉也是多次上调基层玉米主流价格,现在东北地区的玉米主流收购价已经全面站在1.30元每斤以上,部分企业给出的玉米最高报价已达到1.360元每斤。从目前的市场趋势来看,玉米价格在今年很有一定的概率会有更加显著的利好表现。除了玉米的机遇出现之外,东北大豆市场行情也迎来了新的利好格局。现在黑龙江地区已经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大豆收储计划,要全面增加将近50万吨的大豆储备,给出了2.775元每斤的收购价,并且不会区分等级差价。考虑到当前对于转基因小麦和水稻的推广方面,各国采取保守姿态,预计玉米和大豆有望成为生物育种产业中最具发展前途的两大市场。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随着全球各国对植物蛋白质、蔬菜和杂交小麦的需求量持续增加,预计未来全球生物育种的市场渗透率将持续提高,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加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