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展示了打造农业强国的信心与决心,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先后有60多万人次南繁科研工作者从全国各地不约而同来到海南,利用海南优越条件和丰富热带种质资源,开展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等科研活动。他们,用青春、智慧、汗水繁育出一批批优良种子。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近3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70%以上经历了南繁加代和选育,覆盖物种达40多种。南繁不仅托起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还在精神高地上立起丰碑。
为展现一代代南繁人薪火相传,持续接力托举中国饭碗的非凡历程,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推出“果然有种·非凡南繁”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育种界,创造一次全国纪录已非常不容易了,但他竟然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育种高产纪录。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与袁隆平并称农业界的“南袁北李”。
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另一个就是我国的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
74岁,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可闲不住的李登海又给自己定下新目标,并且一直在山东、海南两地奔波。为的是,能选育出更加抗倒伏、抗病、高产的优质玉米品种。
“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领先水平道路上,我会不断跋涉。”三亚崖州南繁育种基地里,正指导科研人员玉米授粉的李登海说,目前,我国玉米亩产量已超1600公斤,力争十年八年实现亩产突破2000公斤大关。
春节将至,南来北往人群中,许多人正回家,准备和家人一起共度佳节。但李登海却逆而为之,1月4日,离开家乡山东,坐上飞来三亚的航班。
“这么多年,已习惯了。”李登海说,如果说春节不想待在家里与家人一起过春节那是假的,但每年春节前后,又是玉米授粉最佳时节,一刻也离不开。
自1978年来海南开展南繁育种来,今年,将是李登海在海南田间度过的第43个春节。
让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张明打心底佩服的是,74岁的李登海依然和年轻人一样每天下地,带领年轻玉米科研人员授粉、仔仔细细地观察玉米根系、叶片、籽粒长势等。
1月4日,刚到三亚,1月5日的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上,他就给与会者作了《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和杂交玉米高产品种选育》的演讲。回到育种基地,他又到地里瞅了一会才回到宿舍休息。“没办法,不看一眼,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李登海说。
在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上,参加会议的专家提出种植密度是限制我国玉米增产主要障碍,限制种植密度的瓶颈是株高、耐密性和株叶型等。如果不使用新技术参与突破,现有的育种技术对如植株产量、抗逆性等性状的培育提升将比较缓慢。
对此,作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有其独到见解。“在基因和技术方面,要加强育种价值的新基因挖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方面,需加强多基因叠加、多性状复合的新产品研制;推动新型产品研制方面,加强营养功能型、环境友好型、高的附加价值等新型产品研制。”李登海说,种业发展需要品种研发、种子加工、营销推广等环节的一同推动。要提升生产、加工、包装出高质量种子的能力,还要不断健全种子推广、销售和服务体系。
与其他育种专家相比,李登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此,他也被称为“农民育种家”。
“1966年初中毕业后,我就回家务农了。”但心怀志向的李登海说并没有满足于安安分分当农民。当时,山东莱阳农业学校的农业技术员下乡指导,他准会出现在田间地头,围着技术员问这问那,直到弄明白为止。
对于李登海的玉米育种生涯来说,1972年是个分水岭。这年,他作为农科积极分子被派到山东掖县种子站学习。
“不会吧,差这么多?”在那次学习上,第一次接触杂交玉米的李登海从一份报告上看到,美国一名农民创造了当年玉米亩产量高达1250公斤这一个数字,李登海第一感觉是不是印错了。毕竟,山东地区当时的玉米亩产量也就100至200公斤。
“美国农民能做到,中国农民也能做到。”当李登海说出他“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志向时,许多人都认为这是痴人说梦。毕竟,当时,我国的育种技术与欧美国家相比,确实差距不小。
刚来海南开始南繁育种时,李登海观察记录上百万粒种子栽培实验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突破亩产700公斤产量能力这个极限。于是,他开始转变观念,选育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
1979年春季,李登海将在三亚市荔枝沟育种基地南繁选育的“掖单2号”“掖单3号”7公斤多种子带回山东掖县试种。
“亩产分别为776.9公斤和774.9公斤。”看着称出来的数字,李登海一度怀疑称错了。“再称,确认下。”李登海说。“没错,就是776.9公斤和774.9公斤。”听罢,李登海脸上的笑容一下子舒展开了。
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第一次突破了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在夏玉米区的高产能力不到700公斤的高限,在我国整个玉米栽培界引起极大轰动。此后,我国将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确定为提高杂交玉米高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主要发展方向。
“我们虽然打破了我国玉米亩产量最高纪录,但这还是远远不足,我们一定要超过美国,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的实力!”李登海对其小组成员说。
“作为玉米育种科研人员,打破一次全国高产纪录是梦寐以来的,但李老师竟然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育种高产纪录。”谈及李登海,张明眼里满是羡慕、敬佩。
在海南进行南繁育种期间,李登海和团队将研发重点放在创新性的紧凑型种质资源、选育更高产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上。
在山东登海种业公司三亚崖州的南繁育种基地,竖立的7块牌子见证了李登海在三亚从事玉米南繁育种的足迹,也见证了李登海先后刷新纪录的历程。
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李登海选育的“掖单6号”“掖单7号”屡屡刷新自己创下的我国夏玉米纪录。
亩产突破1000公斤,是李登海当时睡觉做梦都想的事情。为此,他们加快攻关速度。10年后,玉米育种纪录再次被李登海改写。
1989年10月,李登海在陵水南繁育种基地选育的中矮秆、抗倒伏的紧凑大穗型“掖单13号”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夏玉米。
李登海说,1990年,原农业部召开的全国玉米生产会议上,他们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正式被国家认定为高产玉米杂交种并推广。当年冬季,为满足全国需求,他们在陵水安马洋一带繁育了600多亩玉米,共选育出15万多公斤“掖单13号”,有力保障了我国当时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制种推广需求。
在加大南繁投入情况下,山东登海公司在海南的育种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南繁育种加代的时间越来越短。破纪录,这一难题,在李登海身上,却变成常态。
2005年,李登海利用通过种质资源创新育成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夏玉米高产纪录。
2013年,“登海618”创下了亩产1151.69公斤的百亩丰产方全国高产纪录,为夏玉米区玉米高产创建开了路,树立了样板。
事实上,李登海不仅在夏玉米上破全国纪录,在春玉米选育上也创造我国高产纪录。
2013年,在新疆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高产田里,李登海团队选育的“登海618”亩产达到1511.74公斤,创造了我国春玉米的高产纪录。
“紧凑型高产玉米比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实现了五大突破。”问及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育种高产纪录有何秘籍时,李登海说,他主要从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经济系数、高密度情况下单株生产力、玉米高产能力等五方面做突破。
先后7次创造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因此,李登海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另一个就是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之本,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在50余年的玉米育种路上,李登海开创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道路。据统计,李登海培育玉米良种前,每亩玉米地只能养活1个人,而李登海培育良种后,每亩地能养活4.5个人,提高了3.5倍。
50余年的玉米育种生涯中,李登海共选育出紧凑型玉米杂交种90多个,成功开辟了中国玉米高产之路。
玉米之所以连续11年成为中国三大主粮之首,南繁加代这一“助推器”功不可没。
“常规选定一个自交系需四五代,再加上组配二三代,要六七年时间。但通过南繁加代,三四年就可培育出一个品种。”李登海说,玉米生长期一般为90-120天,正常的情况下,每年9月,他们在三亚播种一季,11月再播一季,来年2月再播种,5月收获后,就带着海南培育的种子赶回山东,正好赶上夏播。这样一年繁殖4到5个世代,不停地种和收,从而加快玉米育种。
“在我国北方,每年只能进行一次育种,但海南进行南繁加代,我们每年以3至4代的速度推进育种科研步伐。这相当于完成了在我国北方需要100余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谈及在海南南繁加代,李登海不吝溢美之词。
从山东到海南,李登海团队培育出一个又一个的玉米新品种,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玉米高产新纪录。“亩产量提高到2000公斤”,是李登海正努力突破的新目标。
玉米高产攻关关键在抓好种质原始创新。“目前,我国玉米育种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李登海说,制约玉米育种水平的因素有两点,一种原因是种质创新,另一方面是生物技术应用。尤其是种质原始创新,非常重要。
兔年春节将至,今年,李登海还会和此前一样,在三亚的南繁基地玉米育种田里度过。继续带领着科研团队,朝着“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目标奋勇攀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