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淳口鎮,農機手駕駛履帶式再生稻收獲機在田間作業。圖②: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興隆大街小荒地村的大田裡,高功能免耕精量播種機正在進行玉米播種作業。圖③: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亢村鎮亢西村,機手使用遙控器操作甘藍聯合收獲機採收甘藍。
農機裝備是現代農業的物質柱石,也是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習總書記指出,“要圍繞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加大種業、農機等科技創新和創新效果應用”。
國產300馬力級無級變速迁延機實現量產和產業化應用,多款丘陵山地迁延機完结樣機試制……本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著眼產業急需、農民急用,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推進各類適用機具研發推廣,分區域、分產業、分品種、分環節補短板強弱項,農機裝備加速向“大中小型兼備、綠色高效智能一體”邁進。
“轟隆隆,轟隆隆……”田間,收割機開足馬力,再生稻喜獲豐收,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淳口鎮種田大戶吉客建喜笑顏開。金黃的稻谷歸倉,田間留下一排排30厘米高的稻茬,不久后,稻茬還將發苗、長穗。“有了履帶式再生稻收獲機,第二茬水稻分蘖好、長勢旺,能够多收一季谷。”吉客建說。
“湖廣熟,全国足”,湖南是我國再生稻主產區之一。再生稻又稱為“二茬稻”,即頭季水稻收割后,使用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適宜條件下重重生長,再收一季。據專家预算,全國約有5000萬畝的犁地適合推廣再生稻,其间四川、湖北、湖南等是再生稻首要產區。
近年來,我國南边稻區再生稻推廣面積快速添加。但是,收割環節成為制約新品種推廣的卡點。“再生稻收割時,需保存稻株下端1/3植株和根系,並及時上肥培养,讓其短時間內再生長,收割前后的办理直接決定了產量。”長沙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王少希介紹。
好農機為再生稻生產護航。“曾经用一般收割機,頭季稻直行碾壓率高達40%,轉彎處達到80%,碾壓后留茬成活率低、產量上不去。”為了找到合適的收獲機,吉客建沒少傷腦筋。近年來,隨著一項項關鍵技術打破,再生稻聯合收獲機陸續進入市場,解了当务之急。
“我們打破了低損高效輕質寬幅收獲割台、低碾壓高通過輕簡化底盤、機收損失監測等關鍵技術。”湖南省農業裝備研讨所所長李明介紹,新研发的履帶式再生稻收獲機,機身分量減輕,能夠減小稻樁碾壓程度,直行碾壓率能下降至24%,較常規作業可實現再生季稻谷增產30%左右。
不久前,在淳口鎮再生稻高產培养與全程機械化演示基地,履帶式再生稻收獲機正在田間作業。“吃進去稻穗,吐出來秸稈。”李明介紹,作為一大亮點,新研发的履帶式再生稻收獲機還配齊了搭載式打捆機,在收割再生稻的同時,將稻草打捆后循環使用,通過綜合使用帶動每畝增收300元左右。
吉客建說,“別小看了秸稈,處理不當會影響再生稻所需的光照等。”现在,好農機讓秸稈有了好歸宿,“過好收割關,秸稈變為寶,再生稻兩季的畝產可達到1000公斤。”
再生稻具有一種兩收、省工省種、稻米品質好等優點。李明介紹,接下來將在进步機具通過性、農機農藝配套等方面進一步探究優化,實現培养办法與履帶式再生稻收獲機特定要求相匹配,进步兩季綜合產量。
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德強種植業家庭農場的大田裡,灌漿期的玉米葉片濃綠。“現在是作物最需肥的時候,一旦發現葉尖發黃就要補肥。咱的玉米一瞅就知道不缺養分。”農場負責人潘丙國說。
“好農藝调配好農機,實現了精耕細作。”潘丙國的農場已經開展了8年的保護性耕耘。他介紹,保護性耕耘是指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等。常規的雙行免耕播種機,肥料一般会集施在兩列種行外側,40厘米的窄行苗帶間成了肥料“空白區”。本年初,農場引入了一款高功能免耕精量播種機,解決了這一問題。
走近細看,播種機中間多了一排上肥裝置。“別看這個裝置不起眼,效果立竿見影。”潘丙國說,添加的上肥行在窄行中間,距離苗帶20厘米。這樣一來,種行兩邊同步上肥,作物兩側根系都比較發達,對於植株中后期生長和进步抗倒伏才能很有好處。
除了“兩行三肥”技術,這台農機也對其他環節進行了優化。“玉米秸稈量大,以往播種作業時,機器沒過一會兒就阻塞趴窩了。有時種子落在干土的縫隙裡,還會影響出苗。”本年用下來,潘丙國對新農機挺滿意:星型撥草輪、圓盤開溝,清雜排堵效果不錯﹔種子落到溝底濕土、覆土后,壓種輪緊接著將土壤碾壓緊實,“出的苗望過去齊溜溜的。”
“農機農藝深层次地交融,促進免耕播種機的持續優化,推動了保護性耕耘技術的加速推廣。”北京德邦大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漢武介紹,公司與國家黑土地保護與使用科技創新聯盟和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协作,不斷完善免耕播種機在變量播種、壓種、側深上肥等方面的功能,现在已累計生產1.5萬多台。上一年以來,新機型在吉林中部平原黑土區進行演示推廣,玉米單產遍及进步了5%以上。
先進實用的農機裝備是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最终一公裡”的重要保障。中國農業大學國家保護性耕耘研讨院教授李洪文介紹,經過30多年研讨,我國北方首要類型區已根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保護性耕耘技術形式與配套機具系統。他建議,下一步應圍繞大面積單產进步行動,多方協作,聚集高功能保護性耕耘裝備,特別是東北黑土地大型高速精量免少耕播種機的可靠性、適應性及智能化開展研讨。此外還應考慮在黃淮海兩熟區以及西北干旱區加大保護性耕耘推廣力度及配套裝備的功能进步。
當前,保護性耕耘已成為保護黑土地效果較好的一項耕耘技術。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本年,東北保護性耕耘實施面積已達1.12億畝,項目實施縣290個,有34個縣實施面積超過100萬畝。長期監測點監測結果顯示,東北四省區保護性耕耘地塊技術應用總體到位,農業經濟、生態綜合效益正加速顯現。
處暑前后,走進江蘇(常熟)現代農業(蔬菜)科技綜合演示基地,菜田正在休耕期,等候9月中旬移栽菜苗。這裡是本地最大的一家蔬菜保供基地,每年種植2000多畝蔬菜,其间甘藍是首要品種之一。
甘藍又稱包菜、大頭菜,是我國大宗蔬菜之一,我國產量約佔国际總產量的50%。長期以來,由於缺少適宜本乡品種和種植形式的專用收獲裝備,我國甘藍以人工收獲為主,生產本钱較高。
為霸占甘藍機械化採收難題,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讨所研發團隊多年持續科研攻堅。本年上半年,國產甘藍聯合收獲機實現零的打破,乘駕式、手扶式等多種機型正式投入生產,可適應露地大田、丘陵山區緩坡地等多種作業環境,现在已在內蒙古、江蘇、山東等11個省份20多個縣區開展試驗演示推廣。
“真管用!本年收甘藍省力多了,收獲的菜球完好度也很高。”基地主任繆進說,依托省級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演示縣創建項目,基地引進一台手扶式甘藍聯合收獲機,實現單行連續低損收獲。他算了筆賬:採收設備每小時作業面積為1至2畝,比人作业業功率进步10倍以上,折算下來每畝節本增效350元以上。
專業採收設備有哪些優點?“我們在低損上做了许多設計。”南京農業機械化研讨所副研讨員張健飛介紹,比方,設計圓錐式润滑輥筒,旋轉1圈拔取一顆菜球﹔菜球上來后,通過帶有彈簧的喂入裝置,能够適應不同巨细的菜球﹔採用高密度耐磨海綿緊緊裹住菜球,達到柔性輸送的意图,也避免切根發生滑移。此外,還有雙動刀精准切根、高效剝葉等一體化組配技術,完结了甘藍從拔取、喂入、輸送、切根、剝葉到集箱的聯合收獲作業。
甘藍畝產量可達8000斤以上,採收后的大規模轉運是繞不開的難題。張健飛說,團隊研發了智能田間轉運機,同步開發智能化操控系統,可自動跟隨甘藍收獲機作業,實現“邊採收、邊運輸”的智能化收運聯動作業,大幅度下降了甘藍“從地裡到車裡”的勞動強度。
现在,我國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低於糧油作物。“作為我國大宗蔬菜品種之一,甘藍收獲首先實現機械化具有极端严重演示帶動效果。”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办理司裝備推廣處處長树立介紹,我國是蔬菜生產大國,由於蔬菜品種多樣、培养方法各異、規模化標准化種植程度不高,进步機械化程度面臨挑戰。下一步,各地農機鑒定推廣機構、科研院校、生產企業、行業協會將進一步加強协作,加速精量播種、全自動移栽、機械化收獲等關鍵環節的裝備研發生產、演示應用,推進蔬菜生產耕種精細化、水肥藥一體化和機械作業全程化,為“菜籃子”穩產保供供给技術裝備支撐。
“本年前9個月我家收入总共3.1萬多元,僅通過土地流轉種植馬鈴薯和在基地干活,收入就添加了1萬多元。”在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東梁鄉東梁村,乡民王建明掰著手指算起豐收賬。…
戴上眼鏡,躺在沙發上,眼前出現虛擬場景:自己似乎在飛躍高山峽谷,雄鷹不時從身旁掠過,風聲呼呼作響。遽然,一個360度的大轉體,讓人發出驚呼,倍覺興奮。…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