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3年,随着种业振兴行动向纵深推进,例如:中信隆平整合国内外业务实现种业全球化布局,国投集团注资40亿元成立国投种业布局生物育种产业,四川、河南等14个省份相继组建种业集团,种业企业投资并购重组步伐加快,种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我国种企多、小、散的状况已有改善。一批年种子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未来的发展势头强劲,新入场的企业追赶难度加大,成功几率更低,竞争更激烈。一批不同作物、不同特色、不同专业的“精专特新”企业和专业化平平台将化身“隐形冠军”脱颖而出。
2023年12月7日,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品种审定,生物育种商业化元年开启。对于头部企业来说获得了很强的先发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产业化聚集,对头部企业而言也可通过技术迭代的机会,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就目前来看,转基因技术、品种和经营许可证书都掌握在大企业手中。而政策的支持和育种技术迭代必然将带来种业格局的进一步重塑。
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曾在2023年的一次报告中指出,先正达集团中国、中信隆平、大北农创种、登海种业、中农发种业、垦丰种业、大华种业,每年科研投入几千万元,甚至亿元以上,有国有资本、社会金融资本的支持,兼并重组优异资源,向更大更强发展步伐加快。强者基本将从现在的大企业中诞生,新入场的企业追赶难度加大,成功几率更低,种业市场之间的竞争更激烈,而且会拉开档次。
张延秋在一次行业报告上表示,接下来种业企业将从抢品种、抢育种家,逐步转向抢新技术、抢新种质资源的竞争。新一轮人才、科技、种质资源的瓜分后,我国种业格局将基本形成,再想进入种业行业难度很大。“随着种业振兴行动推进,开展企业扶优行动,种业公司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将呈现强者更强、优者更优、资源优配三大特征。”
在我国种业领域,头部领军企业已初步形成。随着中化、中信等资本实力丰沛雄厚的央企进入种业,头部企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壮大并确立了领军地位。截至2021年底,我国境内上市的种业公司数10家,总市值1510亿元。前10名农作物种子企业种子销售总额由2012年106亿元增加至2021年134亿元(不包括先正达),头部企业的核心地位更加稳固。
主体企业集群实力显着增强。2012~2021年,农作物种子企业总资产超1亿元的企业集群数量由213家增加至486家,净资产超1亿元的企业集群数量由106家增加至282家,年销售额超1亿元的企业集群数量由119家增加至173家,增幅分别是128%、166%和45%,主体企业集群成为中国种业的中坚力量。
“从市场占有率看,企业集中度基本形成,前20%的企业种子销售额之和占作物总销售额的80%以上。前5%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企业,控制着种业市场创新。”张延秋说。
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集中度稳步提高。2021年全国种子公司实现种子出售的收益880亿元,前50名企业商品种子销售额占全行业33%,利润占全行业46%。主要农作物种子销售额排名前20%的企业种子销售额之和占作物总销售额的80%以上,其中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销售额排名前5%的企业(约150家)销售额之和占总销售额的50%以上。
种业企业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2016~2021年,农作物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从39.57亿元增加至57.50亿元,占企业种子销售额的比重由5.02%增加至8.06%,接近国外大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优势企业集群是生物育种技术应用的主体力量,优势技术要与优势企业加强合作,实现“双强”“双赢”。
“随着国家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纵深推进,开展企业扶优行动,种业公司发展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乘势而为,加快发展。”张延秋认为,中国种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将呈现三个特征:
一是强者更强。一批年种子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先正达集团中国、中信隆平、大北农创种、登海种业、中农发种业、垦丰种业、大华种业,每年科研投入几千万元,甚至亿元以上,有国有资本、社会金融资本的支持,兼并重组优异资源,向更大更强发展步伐加快。“强者基本将从现在的大企业中诞生,新入场的企业追赶难度加大,成功几率更低,种业市场之间的竞争更激烈,而且会拉开档次。”
二是优者更优。种业振兴行动从国家种业企业阵型的选择,国家基地建设,基本实现了粮棉油糖果菜茶药等作物全覆盖,一些省也相继出台政策,扶持不同作物、不同特色、不同专业种子企业和专业化平台发展,为一大批“精专特新”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机遇,一批“隐形冠军”会脱颖而出。
三是资源优配。国家提出对阵型企业实行“基地、人才、金融”三对接扶持,国家政策导向扶优扶强,科技成果、人才、政策、市场向优势企业倾斜,扶持优势企业科研创新,生产高质量产品,提高高质量服务,提高效益。经过新一轮资源优配后,种业优势资源配置将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