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气候复杂多变,灾害性天气重发频发,土地流转进程加快,耕作制度改变,对玉米品种需求类型也发生巨大变化。那到底是什么类型玉米品种才是市场需求,生产需要的?未来育种目标是什么?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不断攀升,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短板效应日益显现;土地流转可提升农业经营收益,实现农民增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调整,提高农村收入;可提升农民素质,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将经济社会生态收益统一起来;能够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农村的和谐稳定。
鉴于土地集中的优势和必然性,结合当下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土地流转的速度呈现爆发式上升势头,各种各样的形式的种植大户逐步增多,截至2021年,全国农业合作社注册数量超越220万家,包含种田大户30-50万户。全国耕地面积20.23亿亩,土地流转和托管面积达到10.53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最初的阶段,仅仅是单个农户种植地块亩数的增加,地块分散化、细碎化问题还没有正真获得大幅度解决,没改变土地的基本性质,没有将土地集中连片,没有带来农机农技的提升,相反规模种植户种的地多了,管理精细度反而下降了,侧面上说这反而是一种农业生产上的浪费和退步。当前阶段,大户们更注重土地流转的质量,能够在原有基础改良土地,化零为整;同时随着农业技术水平提升,海量闲置社会资金注入农业,“会”种田正在向“慧”种田方向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正在给农业种植带来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种地有利可图,大户慢慢的变多;单纯从土地数量集中的途径上,大户可大致分为四类:
周边亲戚好友闲置地块,拿过来种植;这一类是最基础的大户,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地块分散且没有长期固定投入,管理也很粗放,收益也没太多保障;这类大户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也有部分该类型大户在获利后承包更多土地,加大投入,形成经营型大户;
有意识地进行土地流转的大户,例如一些有种植经验的机播手,有资金的经销商等;这一类土地流转的面积在几十亩到几百亩不等,个别能到1000亩地;主要特征是会选择一些好的地块,地块相对集中,同时有长期投入的意愿,在管理上更精心,而且在效益得到保障后流转的地块面积会逐步增加;该类大户像经营公司一样去经营土地,往往并不直接去参与实际的田间管理,而是依靠自己的种植经验(或学习来的经验),在关键节点均雇佣工人进行田间工作;在整个种植流程中,他们时刻关注着投入和产出比,他们会是下一阶段大户的主要类型;
主要是当地政府项目扶持下的大中型农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一般是当地政府开展的多种样式的土地流转、托管的项目;有资金支持,很多能做出特色;但此类大户毕竟数量有限,不代表未来最广泛的市场需求;
一些企业像养殖、畜牧、酿酒等行业开始涉足种植业,布局产业上下游;这类企业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原料的来源和质量,利用自身产业链和资金优势,能够流转到很大规模的土地,在企业内部有专业的种植部门,技术力量足,对品种的选择更加理性,更偏向于品种的内在品质,这一类大户在未来也将是一个主要类型,可能会左右市场品种需求的格局;
这四类大户中,通过此次及以往市场调查与研究分析,经营型和企业型大户会成为未来大户类型的主导。总结起来,未来的大户是愿意并敢于在农业上进行长期投入的种植者,他们是在土地的基础上,通过各类资源的整合进而赚取差价的经营者。
不一样的种植者会有不同类型的需求。经营型、企业型大户直接诉求在于获取更高收益。高收益体现在更少的投入和更高的产出。但是在长达4个月左右的生产周期内,农业种植面临太多逆境胁迫,如何克服逆境去获取最高的收益,即可预期的丰收是种植大户的核心诉求。通俗地说,品种种下去长在地里,通过表型性状,种植户心里就认为这个品种行,能丰收,那么这个品种肯定就会被大户接纳。
大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大,投入资金大;所以他们盼望在种植全过程中,都能够从品种上看到丰收的预期。玉米想获得高产,需要围绕产量四要素,即每亩株数、单株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每个产量要素都贯穿整个生育周期,所以为了高产,需要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将逆境胁迫最小化。排除通过栽培管理措施来避免或者降低逆境胁迫,对品种本身的抗性要求,是下一步品种选择的核心指标。
3.1 苗期胁迫:地下害虫、干旱、涝害、苗期病害;苗期胁迫,主要影响到的产量四要素中的每亩株数,两个关键点:苗齐、苗壮。直接体现的是品种的芽率芽势,这需要生产加工环节去制定标准。间接体现的是品种的播种密度,密度问题现在是大户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于合适的品种,大户有能力按照品种适宜的密度和栽培方案进行种植管理,因此,无论稀植大穗还是耐密中小穗的都会成为大户的选择,关键是看最终品种的产量和安全性。
对密植品种的需求判断:首先,品种演变已过6代,种植密度逐步稳定在4500株/亩,在现有种质资源下,单个果穗的库已经饱和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要想增加产量,就必须要增加群体;其次由于逆境胁迫频发,品种在整个生育期不断“减员”,稀植大穗型相较密植中穗型对产量的影响更大;群体的优势让品种能够更稳定地获得高产;
结论:品种下一阶段的演变,肯定是往密植方向去发展,具体种植密度在5000株/亩左右,同时如果在逆境影响下群体减员,余下的植株能够表现在稀植条件下果穗大;即品种的密度弹性大是下一步品种筛选的关键指标。
3.2 大小口期到收获期胁迫:各类病害、前期倒伏、后期倒伏、高温热害、低温寡照、涝害等;
品种抗病性好,一个观点是品种在分子层面具备相关抗性的抗性基因(抗病),一个观点是品种能够避开品种病害发生(避病);
抗病筛选标准(多抗中抗):由于品种抗性和产量存在反向关联,抗性过高消耗过多能量反而影响到产量的提升。所以抗性中间值比较好,比如抗病性,抗旱,以及杆倒伏等,中抗就可以。一味追求高抗,往往会带来产量的损失。因为遇到极端恶劣的高病害,干旱,大雨,大风等环境条件的概率很低。为了充分保持高产潜能,可以冒险,当然这有必要了解不一样的区域对病害、产量两者之间不同平衡点。另外,由于病害类型较多,对每个病害的抗性都要有一定的值,多抗才能广适。
避病筛选标准(中熟):玉米是喜温、喜光、高光效的C4植物,其产量90%左右是依靠光合作用来制有机物,而日照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物的光合同化能力,关系到光合产物的积累和作物营养生长状况的好坏。现有品种资源,大多不具备对某一个病害的免疫能力,更多的是在靠适宜的熟期来抵抗病害。黄淮海当前的积温对大多数品种是足够的,现有的品种熟期对照为郑单958,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不长于1.0天,或收获时的水分不高于对照即可。未来大户能够配置足够的资源(播种、浇灌、收割、场地、烘干),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收获玉米,所以相对延长生育期对获取高产是十分有利的措施。当前郑单958在黄淮大致生育期在100-102天左右,能够较郑单958晚熟1-2天是较为贴切的熟期。
对于市场热点的机收籽粒品种,受限于现有资源一般比郑单958早熟至少3天甚至更长时间,由于品种的抗性即使密度上去了依然没办法取得一个好的产量,这种类型注定不是未来品种的需求方向。对于机收籽粒,一定是在保证抗性(熟期)的基础上,品种籽粒后熟快。
易制种,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低:具备优秀的生产转化率,种子企业有利润空间,整个育繁推流程才能活。
品种的演变都是有章可循,往往现在主推的品种一定是在过去主推品种的基础上进行升级迭代。当下黄淮推广的众多品种,大多在农大108(178x黄C)、郑单958(郑58x昌7-2)、先玉335(PH6WCxPH4CV)等品种上做改进。例如登海605的模式是母本改农大108(178杂株x掖107),父本先玉335的二环;农大372父本(178杂株x郑58),母本来源于先玉335;所以要研究下阶段品种类型,一定是在当下主要品种资源上去找模板。热带、亚热带种质具有优质和多抗特性;NSS类欧美种质具有早熟、耐密、茎秆坚韧、后期脱水快、穗轴坚硬等宜机收特性;黄改系具有耐干旱、耐高温 、耐阴雨寡照、花粉量大、散粉时间长等特性;目前育种单位/个人大多都围绕这些材料在进行组配。
黄淮海南片,逆害胁迫更严峻,在这个区域抗性(抗病抗倒伏耐高温)是首位,在抗性基础上追求稳产的目标,这个区域目前以良玉99为主要代表,良玉99母本M03来源先玉335的二环,父本M5972有较大比例的热带血缘,能密植,抗倒伏抗锈病突出。
黄淮海北片,逆害胁迫相对较轻,土质肥沃,是黄淮海丰产区,在这个基础上抗倒伏、高产是核心。这一区域,目前以改先玉335(熟期拉上,穗位降低)如联创505/303、登海605、沃玉3等;改郑单958(抗倒、抗穗腐)如伟科、明天等类型品种较多。下阶段,如何围绕两种类型的升级是品种的筛选的关键。
下一篇:宋协良:抓牢玉米“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