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助力乡村振兴 内蒙古民族大学“产学研推有机结合”提升玉米生产科技水平
日期:2023-08-27 作者: 企业风采

  原标题:助力乡村振兴 内蒙古民族大学“产学研推有机结合”提升玉米生产科技水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只有做好做强产业,让农牧民持续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通辽市玉米培养种植面积大,光热水资源丰富,是我区玉米生产的优势重点产区,常年播种面积达1500万亩,年产量超过150亿斤,占通辽市粮食产量的75%,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区玉米面积和总产量的近1/3,是名符其实的“内蒙古粮仓”,是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通辽市玉米不仅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也好。但通辽市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是全国11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农业用水占80%以上,玉米生产资源依赖度高,仍以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农民收益空间小。

  针对通辽市水资源匮乏,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导致农民收益空间小等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研发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产学研推深层次地融合,组建专家团队、夯实核心区建设、强化宣传培训,提升科学技术创新和推广能力,示范和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果的应用节水效果非常明显,残膜污染有效缓解,农民收益显著增加。2018年以来,累计推广130多万公顷,平均节水约1890 立方米/公顷,减膜50千克/公顷,增产约1950千克/公顷,节本增效增收约2250元/公顷。该技术2017—2020年连续四年入选自治区主推技术,2021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2020年和2021年分别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和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2022年获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提升了技术规模化生产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为打造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内蒙古民族大学玉米团队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掌握翔实的科学数据,夯实技术模式集成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理论成果。与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自治区农业推广中心等紧密合作,保证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与企业的联络与合作,积极扶持种植大户和农机、植保合作社参与,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流转土地7200亩应用浅埋滴灌技术种植玉米,并采用籽粒机械直收,大大节约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高校、农业推广部门、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共同协作,逐步形成了科研—技术—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销售—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化经营。

  以典型示范、技术培养和训练、宣传为主线,建立起“专家—项目区技术负责人—项目田农户”为一体的高效技术推广渠道,从春播至秋收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专家组主要负责技术方案制定、基层技术人员培训和关键生产环节指导,教师带学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帮助农户和企业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和企业对农民进行技术培养和训练,开展科技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现场观摩、专家巡回指导等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培训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上千人次。‍‍‍‍‍

  与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开鲁县、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区等县级推广部门联合,在做好大面积推广的同时,重点抓好核心示范区建设,细化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技术负责人、科学安排试验示范,集中展示技术优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研究生在示范区驻村进行技术指导,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使农牧民真正领会核心技术,并达到听懂、会用、积极做出响应的效果。同时,为更好地宣传试验示范成果,各地在核心示范地块上都设立醒目的标牌,并在农事关键时期举办不一样的层次的现场观摩会,扩大影响面。累计建立试验示范150余项,千亩以上示范田20余项,召开各种各样的形式现场观摩会100余场次。‍‍‍‍‍

  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就玉米无膜浅埋滴灌节水控肥增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的技术要点、创新做法和实施成效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宣传报道,全方面提高广大农民对核心技术——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了解和使用该项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编印了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宣传手册和挂图10000余份,无偿赠送给农户,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以贴近农民生活,寓教于乐的方式,使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内蒙古民族大学将玉米浅埋滴灌作为实践中产生的新型实用技术,进课堂、进教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这一技术。‍

  技术的创新、示范和推广应用实现了节本增效,在大田生产中浅埋滴灌较常规畦田漫灌均节水1890 m3/hm2,灌溉节省工费约660元/hm2;较传统管灌“一炮轰”追肥方式可节省化肥用量120 kg/hm2,提高化肥生产率20.93%;解决了地膜污染的问题,实现了清洁生产,浅埋滴灌技术减少地膜使用量50 kg/hm2,节省地膜投入750元/hm2,同时减少地膜回收工费415元/hm2。2018年以来,累计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130多万公顷,平均亩产12000kg/hm2左右,较常规裸地灌溉对照田增产1950kg/hm2左右,节本增效增加收入约2250元/hm2,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种粮收益,实现了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与绿色生态的协同,为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有补灌条件的丘陵沙区推广应用的提质增产效果越来越明显。通过农户自打小井,采取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后,可实现及时滴水追肥,种植密度可较常规种植增加15000株/hm2以上,达到67500株/hm2左右,均增产5250 kg/hm2左右,效果非常明显,有效提升了该地区的单产水平,为山沙贫穷的地方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

  “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2017—2020年连续四年入选自治区主推技术,2021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2020年和2021年分别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和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2022年获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成果研发与推广的研究生张家桦、韩镁琪等获自治区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各1项,教师张瑞富获“市校合作优秀教师”“最美科技工作人员”称号。同时,该项技术转变了农民多年来的传统种植理念和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了从小农户分散粗放生产向集约高效智能的转变,是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的具体体现。

  学校出台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从“助力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了22个具体工作任务,推进学校帮扶地方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科研经费预算,加强对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基础性研究、技术推广研究的科学技术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进行评价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各类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积极性。

  学校现有农学、草学、畜牧、兽医等多个涉农学科专业,具有人才和科研优势,在玉米浅埋滴灌、蓖麻生物技术、大豆杂交育种、肉牛繁育饲养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相关团队与科研院所合作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学校涉农科研团队积极响应落实行动计划,主动对接地方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学校建立科学有效协调机制,积极引导各学院自发组织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博士生服务团等队伍,深入贫困地区,发动企业、校友等多方力量,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产业、完善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型业态,展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内民大力量”。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实践、生产实践、扶贫实践等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植根乡土乡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高等医学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内蒙古医科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兴安盟科右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