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立春第二天,万物迎着阳光蒸蒸日上。坐落崖州区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基地里,一片150亩的玉米地正在授粉。“新年是授粉的最佳时机,不能错过了。”说线岁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又钻进玉米地里套袋、授粉。
玉米长势不错,没过了折腰套袋、授粉的程相文。头戴草帽、身穿白大褂的他,因终年晒太阳,皮肤乌黑,眼角起了皱纹,黑色的斑驳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他说,这是勋绩,是他对这片热土最好的“印记”。
从1964年12月孤身到海南从事南繁育种作业以来,程相文从事玉米新种类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讨论研讨已有58年,经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新种类14个,荣获科技效果奖49项(国家省部级10项);其间“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讨论研讨与使用”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先后被颁发“河南最美科技作业人员”“2020年全国最美科技作业人员”等荣誉称号。
2月5日,大年初五,程相文来到试验田为玉米授粉。三亚日报记者 李学仕 摄
1936年出生于河南的程相文高中结业后被分到河南省中牟农业专科学校(现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学农业。学农业在其时并不是一件荣耀的事,他上了两年学,都不敢告知家人。1963年,大专结业的程相文成为河南浚县一名农业技术员,开端了他和玉米的不解之缘。从此,便是一辈子。“我这一辈子是被玉米套牢咯!”说起此事,程相文自我调侃道。
但若不是1963年一位老乡的一句话,程相文现在或许早就在家里享用嫡亲之乐,而不是58年在异乡玉米地里过新年。那年,一场大雨使浚县遭受洪水,年青的程相文下乡救灾,一位大众握紧他的手说:“你是学农的大学生,能不能让地里多产粮食,咱们换馍吃饱就好啊。”
“粮食不高产,一遇天灾,大众就得饿肚子。”其时的场景,现在仍旧在程相文的脑中。其时,作为浚县的首要农作物,玉米亩产却只要50公斤左右,关于出生在乡村的他来说,深入体会到“吃饱”关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定要选育出高产的玉米种类。”带着这样的信仰,1964年的隆冬,28岁的程相文在单位的安排下,背着50斤的玉米种子,孤身来到三亚市罗蓬村开端育种作业。
“那些种子是河南浚县农科所选定推行的产值高、双交种‘新双一号’玉米种类。”身上的50斤种子,是单位的重托,也是大众的期望,程相文小心谨慎地带着,生怕弄丢、弄坏。轿车、火车、渡船、步行……踏着隆冬,程相文先从郑州坐火车到湖北汉口,再到广西黎塘坐轿车到广东湛江,再到海安坐船登上海南岛,到罗蓬村时他已花了15天时刻。
南繁育种作业比他幻想中还要难,但程相文逐个战胜。没有地,只能从农户那里租来拓荒的零星地块,为了让瘠薄的土地变肥美,在乡民的协助下,他挑粪养地;没有住的当地,只能借住农户家里,从罗蓬村到水南村,他一借住就借了40年……
“一开端没有水,只能挑水给玉米苗洒水……”育种初期,玉米刚出苗就遭受了旱灾,程相文只能挑水灌溉,谁知又赶上新年前老大众放水插秧,玉米地的地下水位进步,程相文只能在玉米地四周挖沟排水保苗成长。
“有一次,我还掉进粪坑里,还好其时几个黎族姑娘把我捞了出来。”在玉米地里,程相文望着眼前绿莹莹的玉米,讲着旧事,不觉哈哈大笑起来。
战胜一件件困难,成功的曙光照在了程相文的玉米地里。一年后,他收成了第一批玉米杂交种子,河南浚县钜桥镇邢庄村一位农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下,亩产达三四百公斤。第一次的丰盈,坚决了程相文南繁育种的决心,他先后掌管承当国家“863”方案项目、国家星火方案项目、国家农业效果转化基金项目等多个项目,接连发明15亩夏玉米超高产攻关、100亩夏玉米高产攻关田、1万亩夏玉米高产演示方国内同面积最高单产纪录,先后选育出39个玉米新种类,其间14个经过了国家和省级审定。“浚单”“永优”系列玉米种类现已在全国累计推行5亿多亩,为农人添加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新年期间是玉米授粉关键期,一刻也离不开人,所以新年在地里过,是程相文58年来的常态。关于眼前这个耄耋白叟来说,守着玉米地过新年,才是最大的美好。
他人的退休日子是儿孙绕膝、尽享嫡亲,但程相文把长情给了玉米地,在爸爸妈妈、妻子、女儿最需要他时,他总是在异乡的玉米地里。爸爸妈妈和妻子离世,他未能赶去见最终一面。“58年没有回家过新年了,农时不能误,只能在地里待着。”从1959年成婚到1985年和老伴完毕郑州、鹤壁两地分居,他在家的时刻加起来不到一年。想家时,他便到玉米地里逛逛,或许,只要玉米能听懂他的心思。
“没有什么惋惜……”在玉米地的一侧,每隔几十分钟,便有一趟列车呼啸而过,载满了归乡的游子、相聚的旅人,看着列车,白叟有些伤感。问及有什么惋惜,这位耄耋白叟顿了顿,嘴上说着没有惋惜,眼里却泛起了泪花,声响多了些呜咽。
每年的新年,家里的饭桌上,家人总会为他藏着一盘饺子。尽管不能回河南老家过节,但程相文没有忘掉从前协助过他的“家人们”。今年新年前几天,繁忙之余他找个时刻“走亲戚”,他曾驻守在三亚多个村庄育种,每当新年都尽量到老乡家拜年。
“探亲访友”后的程相文,会回到玉米地里抓住授粉。仍是那顶草帽,仍是那身白大褂,他像是玉米的专职医师,他爱玉米、了解玉米。“你要了解它,才干利用它,让它更好地为你服务。”程相文说。
授粉者不能站立,不能蹲着坐着,只能弯着腰进行,程相文常常接连七八个小时给玉米授粉,有时腰弯得都直不起来,皮肤也被玉米叶划出一道道血口儿,花粉落到脸上、脖颈、身上。
“怎么看也看不行,这辈子就被玉米‘套’住咯!”原本现已退休的程相文,在政府的召唤下,又走进了玉米地里。“想干到最终一天 ,干到干不动,才对得起国家和农人。”程相文说。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不停地往复三亚和河南之间,青丝变青丝的程相文完成了开始的愿望,陪伴着一茬茬玉米长大,亲眼见证了三亚的开展,现在高铁从门前过,南繁育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但他“把粮食高产写在大地上”的愿望仍旧不停歇。
眼前刚授粉完的1100多份玉米资料,将在4月迎来收成,玉米丰盈了,育种能不能停一停?程相文说,育种开始是为了高产现在还要寻求优质、多抗、广适,比方抗倒、抗病、抗旱……所以,这路还要持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