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多地陷入食品通胀危机,在此背景下,金砖国家在全球粮食生产、供应方面的地位得以凸显。最重要的是,金砖国家大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自足,保障了自身的粮食主权。过去多年来,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援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后者的粮食安全问题,反可能不利于受援国本土农业发展。金砖国家可以逐步跳出这种传统的“援助”思路,通过强化相关国家的粮食主权来实现粮食安全。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于8月22日至24日在南非举行并引发广泛关注,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目前金砖国家对全球GDP的贡献已达32%,首次超过由主要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 (G7) 的31%。其次,此次会晤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扩员决定,吸纳阿根廷、埃塞俄比亚、埃及、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六个国家正式加入金砖大家庭。
这项决定是金砖国家正在进行的更广泛转型的一部分。从讨论“去美元化”到扩大成员国范围,再到非洲发展,这些都是与金砖国家对外交往有关的重大问题。尽管金砖国家之间的内部合作迄今为止一直是其峰会的主要焦点,但显然他们并不想止步于此。
G7于1975年首次召开峰会(当时因为加拿大尚未加入,所以还是G6),并在1978年至1979年间也进行了类似的转型——从协调各自的经济发展拓展至其他议题,如对外援助政策。
但金砖国家转型的背后还有另一个主要的因素,这个因素不怎么被提及——那就是金砖国家在全球粮食生产、供应以及至关重要的粮食主权方面的中心地位。事实上,这次峰会举办的大背景就是全球生活成本危机——或者更具体地来说,是“食品通胀”。
2018年,金砖国家农业生产总量占世界50%以上,人口却只占到40%。截至2020年,巴西已变成全球第四大农业生产国,农业产值1358亿美元。巴西也是大豆、原糖和禽类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印度在粮食生产方面可以自给自足,在棉花、肉类和大豆方面还有大量出口,是2019年全球第九大农产品出口国。同年,中国农业产值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新成员埃塞俄比亚也在今年实现了小麦的自给自足。事实上,今天的金砖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粮仓”——当然也是“非洲粮仓”,因为它们向非洲大陆出口了大量粮食。
在所有金砖国家中,巴西是非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22年出口额接近90亿美元,而其从非洲大陆进口的农产品价值还不到10亿美元。在粮食安全方面,一些非洲国家对印度的依赖程度甚至超过了乌克兰。印度既是世界第二大大米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印度大米出口全球150个国家,其中出口量最大的前八位里面,非洲就占了四个——贝宁、科特迪瓦、多哥和几内亚。
因此,当印度最近出台大米出口限令时,这些非洲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食品通胀。而与之处境相似的别的地方国家也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通货膨胀。例如,尼泊尔要求印度取消大米出口限制,作为交换,尼泊尔向印度出口西红柿,以缓解印度西红柿价格暴涨。
而除了人为的政策调整,自然灾害也是影响粮食出口的主要的因素。例如,今夏以来,严重洪灾袭击了中国内蒙等主要水稻产区,影响了玉米和大米的供应。如果非洲国家更加依赖中国的玉米和大米出口,他们也或将受到重大冲击。事实上,在金砖国家创始成员国中,中国对非农产品出口水平是最低的,而在过去五年中,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的绝对数量却在增加,这得益于中国在提高非洲大陆农业生产率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
包括六个新成员在内,金砖11国不论单独来看还是总的来看,在支持非洲农业发展方面都具有强大的作用,但关键是要采取一种不同于G7的方式来支持非洲大陆粮食安全。自1979年以来,G7(1997年至2014年为G8)发表的所有声明和公报中,解决中低收入国家粮食问题的办法通常是向这些贫穷国家运送更多的农业援助。这种援助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它也有几率会成为农业出口补贴,反不利于受援国本地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
金砖国家成为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并通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自足的成功经验,对寻求摆脱进口依赖的非洲国家至关重要。从印度的“绿色革命”到中国的脱贫攻坚(农业现代化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粮食主权问题上,每个金砖国家都可以在某些农产品方面提供经验,成为潜在的合作伙伴。
多年来,金砖国家的形象不断的提高,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大事件。由于金砖国家在全球GDP中占有相当份额,因此现在对大宗商品及能源部门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G7的影响力则大多分布在在金融服务和市场。新加入的六个国家巩固了金砖国家的这一地位,因为其中有许多国家已经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伙伴。
经济合作和全球治理可能是金砖国家目前关注的焦点,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具体问题也将需要它们拿出一种不同于过去G7向全球南方国家提出的战略。另外能预见的是,金砖国家在实施粮食安全措施时,也将采取更为循序渐进的战略,就像它的扩容过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