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下乡采访时发现,渭源有一种很特别的土豆:不是按斤卖,而是按个卖。一个鹌鹑蛋大小的土豆,少则能卖到几毛钱,多则能卖到一两块钱。
这种土豆为啥这么值钱?原来,它们是科技含量十足的顶级薯种,在育种专业上叫做“原原种”。但即使这样的专业名词,当地群众也能脱口而出。
在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原原种”的培育过程,再次颠覆了我对土豆的认知。但见一个玻璃房里,摆放着各种化学仪器,工作人员穿着白色大褂,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合作社理事长刘永红告诉我,这个玻璃房是无菌的组培室,主要对马铃薯脱毒瓶苗进行切段繁育。
此外,合作社还有十几个温室,从脱毒瓶苗到“原原种”,就在这些温室内完成。原来,种苗对生长环境非常“挑剔”,除了要无真菌和无细菌性病害感染,对土壤、温度、湿度等也有很严格的标准。因此,温室内安装有智能控制管理系统,会自动调节育种环境,并检测种苗的生长状况,最后筛选出优质的“原原种”。
的确,正是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渭源通过发展种薯产业,把“土蛋蛋”变成了“金蛋蛋”,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脱贫路子。目前,全县每年马铃薯种植培养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脱毒瓶苗4.8亿株、原原种5亿粒、原种和一级种80万吨,产值达4亿多元。渭源也因此成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全国马铃薯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农业要强,农民要富,离不开科学技术。但是,将科技的阳光真正撒向田间地头,并非易事。渭源县之所以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离不开持之以恒的付出与努力。
让科技走进农村、走近农民,首先要让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下得去、待得住。早在1965年,渭源县就与省农科院合作,在会川镇设立了马铃薯试验站。此后,该县一直全力支持试验站工作,省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也一批接一批来到渭源。2005年,县上又建立了马铃薯科技示范区,营造了更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引来了更多的马铃薯研究专家。
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停留在实验室,必须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渭源常年聘请省农科院的研究员,向农户传授优质种薯的生产技术,并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指导。同时,该县还十分注重在当地农民中培养技术能手,一大批马铃薯“土专家”和“田秀才”脱颖而出,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用人才。
习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今天,慢慢的变多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正给广阔的田野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让我们不断加快科技“上山下乡”的步伐,全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地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着迷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