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陕西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围绕陕西玉米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以提陕西玉米竞争力为目标,以种质扩增创新为切入点,以玉米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探讨研究为重点,构建玉米种质协同创新体系和新品种推广模式,进行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熟化和示范,建立示范样板,开展技术培养和训练与科技服务。在玉米种源创新、新品种培+育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陕西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1月19日,陕西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介绍说:“玉米“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发挥了支撑作用,据统计在全省累计推广635.80万亩,密度增加329.69株/亩 ,增产59.06公斤/亩 ,增产3.76亿公斤。”
玉米育种“卡点”和“堵点”就是种质缺乏,打“种业翻身战”关键要创制原创新性玉米新种质,摆脱玉米种源对国外种质的过度依赖。玉米育种难在选系,关键在种质。
抓住了玉米种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抓住了玉米育种的纲。制约种业发展最大限制因素是我们种质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强,育种材料交换不畅。以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为基础,借鉴国际、国内玉米育种的新理论,构建陕A群、陕B群2个杂种优势育种群体,实行五统(统一技术方案、统一构建群体、统一选择标准、统一多点鉴定、统一交流信息)、两分(分别管理、分别选系测配)的实施方案,以协议免费发放,实行开放育种,开展大联合、大协作,与8个地市农科院所和10个优势企业,2021年接着来进行第13轮多点联合改良。
以种质联合改良为切入点,以群体构建为载体,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玉米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新模式,形成理论、技术、材料和信息相互融合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模式,促进了陕西玉米育种实质性协同创新。
基于种质资源创新,结合高效育种技术,通过流程化自交系配合力评价和新品种(组合)多点鉴定,培育的骨干玉米自交系KA105,经过多年多点的试验评价,KA105具有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性好、配合力高、籽粒脱水快的特点。
以KA105作为母本培育的14个杂交种通过国家和陕西品种审定,其中陕单620、陕单650、陕单660和陕单680通过国家审定,陕单679、陕单630、陕单632、陕单635、673和陕单697等6个品种已完成国家和陕西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在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陕西省玉米育种协作组、陕西省10个地市农科院(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西北耐密抗旱高产玉米新品种培育”项目协作单位发放,被多家单位利用组配优势组合、或者作为基础材料利用,发挥了玉米体系在种源创新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
针对现有玉米种质难以满足育种实践,育种技术难以提高育种效率和玉米品种难以满足玉米机械化生产等明显问题,以种质扩增创新为切入点,以玉米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探讨研究为重点,围绕谁来种玉米、谁来收玉米,玉米往哪里放3大问题,培育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2021年选育陕单660、陕单680、陕单676等10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陕单660、陕单680、陕单676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陕单650入选2021年黄淮海夏玉米(机收)五大核心展示综合表现优良品种
陕单650具有“三低一长”(田间倒伏率低、籽粒水分低、籽粒破损率低,站秆时间长)的特点,创造了夏玉米亩产超过800公斤、旱作春玉米亩产超过1000公斤和灌溉春玉米亩产超过1100公斤的纪录,已通过陕西夏玉米普通组,春、夏玉米机收组和国家黄淮海夏玉米机收组品种审定,陕单650完成了2020-2021年国家西北、东北春玉米机收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陕单650入选2021年黄淮海夏玉米(机收)五大核心展示综合表现优良品种。
2021年9月22至25日,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承办的2021年玉米新品种观摩会,先后在榆林市农科院玉米试验示范基地、陕西大地种业、榆林市农技中心榆阳区小纪汗乡井克梁村玉米示范基地、旬邑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国家玉米体系平凉高平品种展示基地、杨凌农作物新品种中试(展示)基地、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村玉米试验基地、考察了陕单609、陕单650和陕单636等玉米新品种,以及最新育成的新品种、新组合在榆林、咸阳、平凉和杨凌品等地的生态适应性和生长表现情况。
通过三天的观摩,试验示范站选育的玉米品种在早熟耐密宜机收方面表现突出,陕单609表现高产、优质、多抗和广适等特点;陕单650、陕单636具有早熟、耐密、丰产稳产、宜机收特点。与会领导专家觉得:这些品种在陕北长城沿沙灌溉春玉米区、陕北渭北旱作春玉米区和关中夏玉米,以及甘肃平凉等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耐密抗倒性突出、长势良好、表现突出。机收玉米品种成为杨凌(陕西)玉米品种走出陕西、走向西北、中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品种支撑。
陕单609、陕单653列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品种布局意见,春玉米主栽品种和夏玉米重点推广品种。(陕农发〔2021〕18 号)。陕单636、陕单650、陕单660、陕单659等品种列入陕西省机收籽粒品种的目录。(陕农发〔2021〕18 号)。
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参加省农业农村厅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联合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通过多年多点科学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以 “改土、改品种、改生产方式”的三改和绿色防控技术为保障,创建密植高质量群体的“一增三改一防”技术路径,制定了适应我省3大玉米主产区的6种技术模式,“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列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增密度提单产主推技术。
针对我省玉米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竞争力弱等问题,从节本增效出发,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玉米生产技术,按照单项技术突破、综合技术集成、农机农艺融合思路,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在单项关键技术熟化、示范和应用的基础上,以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陕单636、陕单650为重点,集成精量播种、缓控释肥、化学除草、机械收获和秸秆还田等关键技术及装备,构建适宜不一样的区域和种植规模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形成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规程。
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关中综合试验站与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李少昆研究员合作,“玉米机械籽粒收获高效生产技术”连续多年列入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灌区籽粒机收春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61T/1471-2021)作为陕西省区域标准已发布,《玉米密植高产绿色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列入陕西省16项农业主推技术(陕农便函【2021】465号)。
在榆林、蒲城、旬邑和澄城等地建立18个百亩示范基地,在春玉米灌溉区示范以“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降解地膜+膜下滴灌+缓控释配方肥与一次性分层机械施肥+ 机械化作业” 为主的灌溉春玉米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在旱作春玉米区示范以“早熟耐密宜机收品种+降解地膜+合理密植+缓控释配方肥与一次性分层机械施肥+机械化收获” 为主的旱地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在关中夏玉米区示范以“早熟耐密宜机收品种 +合理密植 +缓控释配方肥与一次性分层机械施肥+化学除草+机械化收获” 为主的夏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2021年与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有关县区农技部门,以及种子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科技示范户)等联合,建立18个玉米全程机械化百亩示范基地。据测产,亩产达到853.0-1142.20 公斤/亩,亩减少劳动力2-3个,成本降低15.0%-21.4%,农户亩增收165.0-308.6元。
通过试验调查分析, 在剖析玉米高产再高产栽培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化,实现产量突破的技术路径,提出在稳增小麦单产的基拙上,提升单产玉米单产,达到小麦玉米两茬亩产I500公斤“ 700+800”的吨半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2021年在渭南祥龙农业二黄高效节水示范试验基地、渭南农科院蒲城试验基地,实施“耐密玉米品种+条带深松精量播种+合理密植+玉米专用缓控释配方肥与一次性分层机械施肥+适期晚收收获”玉米密植高产技术模式,在遭受玉米播种期推迟,后期阴雨寡照和持续降雨等坏因下,富平二黄高效节水示范试验基地百亩示范田亩产达到681.1公斤,渭南农科所蒲城试验基地百亩示范田在2020年亩产815.6的基础上,2021年亩产达到814.8公斤,为关中夏玉米实现吨半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促进了榆林玉米生产从高产潜力挖掘高产高效栽培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逐步推动,为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树立了“陕西样板”
以提高玉米生产潜力为目标,增强玉米“三度”(密度、整齐度和成熟度)为重点,进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集成,与陕西省及有关农技、种子部门合作,连续多年在榆林、渭南、咸阳和宝鸡等地创建了多项全国玉米高产纪录,促进了陕西省玉米生产从高产潜力挖掘 高产高效栽培 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逐步推动, 提升了陕西及西北地区玉米区域优势和生产水平,同时为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树立了“陕西样板”。推进了西北旱地玉米成为全国最适宜种植玉米四大区域之一。
2021年7月1日,以“奔跑在小康的路上”为主题的2021年“走出杨凌看示范”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榆林市。由新华社(新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国际在线、陕西日报、西部网、农业科学技术报等中省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榆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园区榆林玉米试验示范基地,采访活动中省媒体运用报纸、电视、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航拍、短视频、直播等手段,对陕西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科学技术创新、新品种选育、新品种展示和支撑陕西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全媒体报道。
2021召开现场观摩会、技术报告会、技术培养和训练会、入户指导、媒体宣传、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重点培训地市农技农机人员、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新型经营主体,以及种子企业、农资企业技术人员,建立科技成果快速传递通道。举行玉米田间现场观摩10次,集中培训5次,培训农技人员和示范户200多人,发放培训资料300余份。
瞄准玉米产业的问题,大联合、大协作,强化科学技术创新是产业技术体系的第一个任务;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技术培养和训练为手段,建立示范样板,促进成果“落地开花结果”是产业技术体系的关键抓手;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有效结合,畅通科技成果传递通道,提高品种技术应用率和贡献度是产业技术体系的根本目标。